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两系杂交稻制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我国两系杂交稻选育已取得重大进展,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两系杂交稻制种仍然存在较大风险,已成为两系杂交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概要论述了两系杂交制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解决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作者
雷东阳
肖层林
陈立云
机构地区
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
出处
《作物研究》
2008年第S1期390-393,共4页
Crop Research
基金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编号05EFN214300193
湖南省"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
编号2006NK100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编号2007BAD77B00。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制种
问题
对策
分类号
S511.038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5
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423
同被引文献
37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91
参考文献
19
1
徐国华,张生斌,杨化龙,林梅.
两系杂交稻制种的风险与对策[J]
.种子科技,2005,23(1):33-35.
被引量:20
2
何强,蔡义东,徐耀武,陈立云.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杂交水稻,2004,19(1):1-5.
被引量:47
3
邹江石,姚克敏,邓芳萍.
培矮64S的育性特征及其安全使用技术[J]
.作物学报,2003,29(1):87-92.
被引量:24
4
龙彭年.
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发成就和发展策略[J]
.世界农业,2002(8):36-38.
被引量:18
5
邓启云,盛孝邦,段美娟,李新奇.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遗传研究[J]
.杂交水稻,2001,16(3):47-51.
被引量:24
6
杨远柱,唐平徕.
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选育研究[J]
.种子,2001,20(2):12-14.
被引量:15
7
罗孝和,邱趾忠,李任华,白德朗.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培两优特青的选育[J]
.杂交水稻,2000,15(S2):16-18.
被引量:2
8
袁隆平.
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提纯和原种生产[J]
.杂交水稻,2000,15(S2):37-37.
被引量:4
9
罗闰良,周承恕.
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的问题与对策[J]
.种子,2000,19(6):73-74.
被引量:2
10
朱启升,王安东,杨前进,李布青,张德文,许家平.
水稻除草剂敏感基因导入恢复系的研究[J]
.杂交水稻,2000,15(3):5-6.
被引量:18
二级参考文献
125
1
蒋佐升,徐庆国,董延瑜,康春林.
籼型两用核不育系安农S-1育性转换及育性遗传的研究[J]
.湖南农学院学报,1993,19(3):217-222.
被引量:9
2
李新奇,袁隆平.
水稻低温敏两用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1993(1):10-11.
被引量:10
3
陈良碧,周广洽.
光、温敏不育水稻雄性败育的细胞学研究[J]
.激光生物学,1993,2(1):225-228.
被引量:2
4
孙宗修,熊振民,闵绍楷,斯华敏.
温度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的鉴定[J]
.中国水稻科学,1989,3(2):49-55.
被引量:35
5
周承恕,刘建宾,吴坤永,李湘农.
低温敏核不育系冷水灌溉繁殖技术研究[J]
.杂交水稻,1993(2):15-16.
被引量:61
6
陈良碧,李训贞,周广洽.
温度对水稻光敏、温敏核不育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J]
.作物学报,1993,19(1):47-54.
被引量:73
7
张瑞祥,李土明,廖家槐,康一华,张红林,赖莉娟,张祖清,谢士君,彭东华.
籼型两用核不育系F131S的选育[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4,16(2):149-154.
被引量:5
8
陈良碧,周广洽,黄亮.
湖南新选育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材料的育性研究[J]
.杂交水稻,1994,9(5):23-26.
被引量:19
9
罗孝和,邱趾忠,李任华,白德朗.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培两优特青的选育[J]
.杂交水稻,1994,9(5):7-9.
被引量:20
10
袁隆平.
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提纯和原种生产[J]
.杂交水稻,1994,9(6):1-3.
被引量:134
共引文献
423
1
刘凯,李三和,徐华山,陈志军,杨国才,游艾青.
利用花药培养技术选育优质水稻两系不育系EH1S[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0(23):48-49.
2
唐文邦,陈立云,肖应辉,刘国华,邓化冰.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的选育与利用[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S1):26-31.
被引量:63
3
陈积雷,徐立新,曹兵,况坝根,王俊豪,袁潜华.
水稻短光敏不育系生育特性和育性观察[J]
.贵州科学,2005,23(z1):12-15.
4
何礼健,陈德威,阮朝荣,蒋碧娟,陶长弟,韦学能.
优质两系杂交稻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4,23(2):94-99.
被引量:3
5
漆庆明,孙龙泉,姚克敏.
两优培九纯度的早期形态诊断[J]
.江苏农业科学,2004,32(4):18-20.
被引量:1
6
杨烨,陈立云.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8,22(S1):328-332.
被引量:2
7
刘海,陈立云.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光温效应及遗传机理[J]
.作物研究,2008,22(S1):333-337.
被引量:2
8
易著虎,呼格吉乐图,陈詹,肖层林.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8,22(S1):386-389.
被引量:3
9
黎世龄,熊国新.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选择方法的探讨[J]
.宜春学院学报,2001,23(2):54-56.
10
陈远孟,李杨瑞.
试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雄性不育”的思维方法[J]
.广西农业科学,2004,35(4):284-287.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37
1
彭华碧.
三系杂交稻制种优质高产技术总结[J]
.杂交水稻,2004,19(4):15-17.
被引量:5
2
丁获蛟,潘冬安,高志强,邱伟铨.
杂交稻制种母本撒直播的花遇规律及成因研究[J]
.杂交水稻,1993,8(3):11-14.
被引量:7
3
马铮,毛安润,徐士库,霍二伟,柳世君.
杂交稻制种亲本开花习性及花遇标准的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05(5):35-36.
被引量:8
4
周宗岳,莫志军,卿洪禹,曹孟飞.
对赤霉素在杂交稻制种中使用的一些新探索[J]
.杂交水稻,1996,11(2):38-39.
被引量:6
5
陆作楣.
论杂交稻两系法育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6,19(4):1-4.
被引量:14
6
宋富根,罗来保,喻吉生,颜见恩,尹红根,肖尚华,陈茶光.
两系杂交稻制种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J]
.江西农业学报,2006,18(2):59-59.
被引量:4
7
胡达明.
杂交稻制种授粉花粉悬浮速度测定与应用研究[J]
.杂交水稻,1996,11(1):11-13.
被引量:18
8
黄建鸿,张建新,程天杰,刘金莲.
光身两系核不育系“光153S”特征特性及制种技术[J]
.福建农业科技,2007,38(1):37-38.
被引量:1
9
陶爱林,周文华.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水稻科学,1997,11(2):107-112.
被引量:23
10
石明松,邓景扬.湖北光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鉴定及其利用途径[J].遗传学报,1986,13(2):107-112.
引证文献
3
1
冯联祥,韩仁长,余洪根,丁龙,黄冠,方先勇,陈世春,赵辉,范钦武,尹凯凯.
两系杂交稻新组合Y两优808制种技术探讨[J]
.园艺与种苗,2015,35(6):69-72.
被引量:1
2
彭少兵.
转型时期杂交水稻的困境与出路[J]
.作物学报,2016,42(3):313-319.
被引量:89
3
张伟,汪婉琳,翟春节,樊勇,王申,张德文.
籼型光温敏两系不育系H153S的选育及应用[J]
.中国稻米,2016,22(4):99-10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91
1
江敏,汪友元,刘道红,张琴,陈芳.
天门市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S01):30-33.
被引量:1
2
HUANG Min,CHEN Jia-na,CAO Fang-bo,ZOU Ying-bin,Norman Uphoff.
No-tillage effects on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requirements in hybrid rice transplanted with single seedlings: Results of a long-term experiment[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9,18(1):24-32.
3
吕川根,邹江石.
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育种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9):1635-1645.
被引量:18
4
王亚梁,朱德峰,张玉屏,陈惠哲,向镜,小仓昭男,土屋利藏.
日本水稻生产发展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稻米,2016,22(4):1-7.
被引量:17
5
曾盖,郝明,范科,安宁,唐伟,肖应辉.
适于晚季直播的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系筛选[J]
.湖南农业科学,2016(8):12-15.
被引量:3
6
李黎红.
种业航母 何时腾空而出?[J]
.中国种业,2016(9):1-4.
被引量:1
7
鲁艳辉,高广春,郑许松,王国荣,吕仲贤.
不同生育期和氮肥水平对水稻螟虫诱集植物香根草挥发物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6,32(5):604-609.
被引量:7
8
任光俊,颜龙安,谢华安.
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科学通报,2016,61(35):3748-3760.
被引量:58
9
余四斌,熊银,肖景华,罗利军,张启发.
杂交稻与绿色超级稻[J]
.科学通报,2016,61(35):3797-3803.
被引量:30
10
谢放鸣,彭少兵.
杂交水稻在国外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
.科学通报,2016,61(35):3858-3868.
被引量:25
1
陈大洲,肖叶青,赵社香,熊焕金.
两系杂交水稻制种高产的关键技术[J]
.江西农业科技,1995(4):1-3.
被引量:1
2
黄祖纹,陆昆大.
确保两系制种田杂优种子纯度的田间管理技术[J]
.种子世界,2000(9):37-37.
3
陈良华,但洁云.
针对云阳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思考[J]
.农业与技术,2016,36(5):73-74.
4
李文智,张林军,何淑媛.
油菜两系杂交制种优质高产的关键技术[J]
.陕西农业科学,2013,59(6):254-255.
5
魏华,王维君.
农机维修与操作现状及应对措施[J]
.湖南农机(学术版),2013,40(4):33-33.
6
黄双领,杨晓东,张玉花,陈永新,王月琴.
中棉所38两系杂交制种花粉的贮藏方法与授粉时间研究与应用[J]
.中国棉花,2003,30(12):28-30.
被引量:1
7
李吉琴.
棉花枯、黄萎病研究进展[J]
.石河子科技,2010(5):7-9.
被引量:4
8
王德华.
光敏不育棉花的发现及利用研究初报[J]
.中国棉花,2005,32(5):14-15.
被引量:1
9
赵红.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新农村(黑龙江),2012(11).
10
何群,朱东顺,崔自友,吴则东.
促进我国糖甜菜产业发展的科技措施[J]
.中国糖料,2015,37(1):64-66.
被引量:4
作物研究
2008年 第S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