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波匈事件与刘少奇访苏
被引量:
1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苏联紧急通知1956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在会上做了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美国人从波兰人手中搞到了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复制本,并于6月4日将全文公布,在世界各国引起轩然大波,尤其对东欧国家共产党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使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发生动摇、怀疑。波兰、匈牙利的局势甚至开始动荡起束。
作者
师哲
李海文
出处
《百年潮》
CSSCI
1997年第2期11-17,共7页
关键词
复制本
世界各国
赫鲁晓夫
刘少奇
通知
匈牙利
承担责任
斯大林
波匈事件
秘密报告
分类号
D18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97
引证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45
同被引文献
297
1
刘彦顺.
波兰十月事件中的中国声音[J]
.湘潮,2009(8):42-46.
被引量:1
2
牛军.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J]
.历史研究,1999(5):23-42.
被引量:43
3
沈志华.
俄国档案文献:保管、解密和利用[J]
.历史研究,1998(5):136-149.
被引量:18
4
曹希岭.
关于50年代中期中国倡导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分析[J]
.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6(3):22-27.
被引量:2
5
曹希岭.
从列宁的和平共处策略到当代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4(1):47-50.
被引量:6
6
沈志华.
论1948年苏南冲突的结果——南斯拉夫是如何走上独立道路的?[J]
.世界历史,1999(5):13-24.
被引量:2
7
时殷弘.
匈牙利事件和美国的政策[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8,35(1):97-111.
被引量:5
8
宿世芳.
关于50年代我国从苏联进口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回顾[J]
.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5(5):51-53.
被引量:11
9
张盛发.
冷战开始后苏联加强集团内部统一的举措(根据新的档案材料)[J]
.国际论坛,1998(4):24-30.
被引量:1
10
王炳南.
1956年波兰“十月事件”的回忆[J]
.国际问题研究,1981(1):37-3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5
1
沈志华.
一九五六年十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一[J]
.历史研究,2005(2):119-143.
被引量:27
2
李明斌.
苏共的大党大国主义与中苏论战的实质[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5):165-169.
被引量:2
3
沈志华,李丹慧.
1956年的波兰危机与中波关系——来自中国的档案文献和内部报道[J]
.俄罗斯研究,2006(3):45-58.
被引量:9
4
姚润田.
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矛盾的理论与实践——从中国领导人参与处理波匈事件谈起[J]
.青海社会科学,2008(1):17-20.
5
王洪敏.
中国在苏共处理波、匈事件过程中的态度与策略[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6):78-80.
6
朱丹丹.
革命理想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新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准则的历史联系[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3,30(3):34-50.
被引量:2
7
胡舶.
中国对匈牙利事件的反应、对策及其影响[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4):149-156.
被引量:1
8
刘斌.
论195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共运观[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2):16-20.
9
卞慕东,马萍.
中国共产党与波匈事件[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14-17.
10
刘晓菲.
沈志华用档治史的方法与态度[J]
.北京档案,2014(8):28-3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5
1
成振海.
20世纪上半期英法对中东的争夺及其影响——评《瓜分沙洲:英国、法国与塑造中东的斗争》[J]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2020(1):331-341.
2
熊光清.
近年来中国学者关于中苏论战起因的研究综述[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7):58-61.
3
周士新.
值得永远传承与创新的国际关系原则——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60周年[J]
.和平与发展,2014(4):33-43.
4
沈志华.
中苏同盟破裂的直接表现与内在逻辑——对中央情报局“国家情报评估(NIE)”的评估[J]
.国际观察,2005(5):7-16.
被引量:5
5
王绍光.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
.中国社会科学,2006(5):86-99.
被引量:621
6
沈志华,李丹慧.
1956年的波兰危机与中波关系——来自中国的档案文献和内部报道[J]
.俄罗斯研究,2006(3):45-58.
被引量:9
7
代素娟,陈德省.
中苏同盟关系破裂原因之浅见[J]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2):119-121.
被引量:1
8
沈志华.
中国对东欧十月危机的反应和思考——“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二[J]
.史学月刊,2007(1):75-89.
被引量:9
9
沈志华.
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一九五七年莫斯科会议[J]
.历史研究,2007(6):82-109.
被引量:18
10
王绍光.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
.开放时代,2008(2):42-56.
被引量:81
1
羊君.
要认真把中国自己的工作做好——回顾八届二中全会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的事件的思考[J]
.党的文献,1991(4):29-34.
2
陈昕.
苏共二十大与波匈事件对中国反右斗争的影响[J]
.湘潮(理论版),2015(4):12-14.
3
李冬梅.
论20世纪50年代苏共二十大及波匈事件对中国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影响[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17-19.
4
罗珍.
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演变的实质[J]
.哈尔滨学院学报,1999,21(2):80-82.
5
黄铭.
1956年波匈事件与中国[J]
.人文杂志,1996(1):67-72.
被引量:2
6
康矛召,杨玲.
亲切的回忆[J]
.世界知识,1997,0(8):34-34.
7
刘爱琴.
我的父亲刘少奇六赴莫斯科[J]
.福建党史月刊,2008(11):4-9.
被引量:1
8
何毅亭.
为什么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怎样把握好两个基本点的统一?[J]
.学习与研究(北京),1992(Z1):39-41.
9
张宝妮.
贯彻基本路线要排除四方面干扰[J]
.党政论坛,1993(3):17-18.
10
吴光祥.
毛泽东两次支持赫鲁晓夫渡过危机[J]
.世纪风采,2009(9):3-4.
百年潮
1997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