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71
-
1吴金光.泰国的苗人和瑶人[J].世界民族,1991(6):77-77. 被引量:2
-
2B.J.戴维,申旭.泰人起源问题的再思考[J].世界民族,1989(4):36-44. 被引量:2
-
3曹兴.跨界民族问题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影响[J].民族研究,1999(6):6-13. 被引量:70
-
4范宏贵.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概述[J].民族研究,1999(6):14-20. 被引量:62
-
5覃圣敏.关于壮泰民族的起源问题──壮泰传统文化比较总论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1998(3):28-46. 被引量:4
-
6王国杰.1877年移居中亚陕甘回族的地理分布[J].宁夏社会科学,1997(4):76-80. 被引量:6
-
7高桂莲.国外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概述[J].回族研究,1999(4):48-51. 被引量:2
-
8罗美珍.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J].民族研究,1981(6):54-60. 被引量:18
-
9谭厚锋.中国境外苗族的分布与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1997,17(3):112-118. 被引量:13
-
10卓南生.战后日本论坛的华侨与华人论[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1):63-70. 被引量:1
引证文献6
-
1吴云霞,河合洋尚.越南艾人的田野考察分析:海宁客的跨境流动与族群意识[J].八桂侨刊,2018,0(4):61-71. 被引量:2
-
2何良俊,乔艳艳.迁徙与认同:中越跨国“艾人”初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5):123-128. 被引量:3
-
3赵明龙.试论骆越族群及其在东南亚的后裔[J].百色学院学报,2016,29(5):33-41. 被引量:4
-
4梁氏海云.越南太原省艾族((亻厓)人)初探[J].八桂侨刊,2024(3):80-87.
-
5张秋萍.流动与互动视阈下广西客家研究坐落及微观向度探微——以环北部湾客家人(物)研究为中心的分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8,33(12):21-27. 被引量:2
-
6李安山.少数民族华侨华人:迁移特点、辨识标准及人数统计[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3):1-18. 被引量:26
二级引证文献36
-
1叶继海.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侨华人研究”述评[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2):71-74.
-
2石沧金,于琳琳.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对我国构建“和谐边疆”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0(1):136-138. 被引量:1
-
3赵和曼.我国对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J].东南亚研究,2004(5):63-67. 被引量:3
-
4赵和曼.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3):10-22. 被引量:11
-
5曾少聪,曹善玉.华人新移民研究[J].东南亚研究,2005(6):60-65. 被引量:14
-
6丁宏.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研究的思考——兼谈东干人的“文化中介”意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2):61-65. 被引量:12
-
7艾买提,冯瑞.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群的跨国过程及其分布和动因[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4):97-103. 被引量:8
-
8侯兴华,张国儒.泰国傈僳族[J].东南亚纵横,2008(9):30-34. 被引量:3
-
9石维有,许彩盏.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与广西边疆社会稳定的历史考察[J].贺州学院学报,2010,26(3):6-10. 被引量:2
-
10龙向阳,周聿峨.关于“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的再思考[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1):12-20. 被引量:7
-
1刘正纲.公使,大使及领事[J].历史学习,2000(1):18-18.
-
2久久.饮酒助兴行酒令[J].福建旅游,2004(11):39-39.
-
3中秋小常识[J].云南档案,2012(9):58-58.
-
4古镜.正月十五闹元宵[J].华章(初中读写),2012(2):52-52.
-
5夏鼐.汉代的玉器——汉代玉器中传统的延续和变化[J].考古学报,1983(2):125-145. 被引量:85
-
6新春话吉祥[J].国学(吉林),2009(1):63-65.
-
7八月十五话“中秋”[J].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2010(9):46-47.
-
8石磊.天津条约签订始末[J].文史天地,2016,0(10):54-58.
-
9使用中国姓氏的非洲民族[J].百科知识,2009(21):56-56.
-
10杨琪.本月农历节日简介[J].英语沙龙(初级版),2010(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