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伤寒论》中的易学思想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伤寒论》是汉末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撰著的一部伟大的医学经典,他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础,将理法方药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始创“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方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从它问世之日,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代医家莫不视之为圭桌,用之为指南。
作者
何少初
机构地区
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医古文教研室
出处
《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49-51,共3页
关键词
《伤寒论》
《周易》
阴阳对立统一
辨证论治
六经辨证
阴阳消长
易学思想
《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
临床经验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5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35
1
田琳,王檀,王子元,王科举,王秀江,陈梦竹,刘格戈,郭亦男,贾秋颖,张旭东.
2108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诊疗策略探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5):17-20.
被引量:43
2
孙瑞,成泽东,沈宇平.
基于肠道微生态浅谈针灸调节人体免疫防治新冠肺炎[J]
.辽宁中医杂志,2022,49(1):161-164.
被引量:8
3
张警文,禹江琳,陈辉强,马东云,马玉侠.
基于古代辟疫文献对鼻疗法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考[J]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1):58-60.
被引量:6
4
丁怀轸,丁怀超.
从名实之争到本末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渊流初探[J]
.社会科学战线,1987(4):63-70.
被引量:2
5
鲁锦寰.
汉末荆州学派与三国政治[J]
.中州学刊,1982(4):105-110.
被引量:5
6
王晓毅.
荆州官学与三国思想文化[J]
.中国哲学史,1994(5):61-66.
被引量:1
7
王侃,秦霖.
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
.中华医史杂志,2004,34(2):93-96.
被引量:15
8
金仁义.
刘表与荆州学派[J]
.池州师专学报,2002,16(1):71-74.
被引量:5
9
王振华.
用中医的思维方式理解中医——兼与李成文、葛燕萍同志商榷[J]
.中医杂志,2006,47(2):91-93.
被引量:8
10
张秀传.
张仲景“仁学”思想初探[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9):27-29.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申俊龙,彭翔.
《伤寒论》理论构建的动力与机理探讨[J]
.医学与哲学(A),2009,30(6):59-61.
被引量:2
2
穆杰,冯全生,鲁法庭,陈云慧,夏隆江,徐姗姗,李乔,秦锐.
论《伤寒论》“伤寒”本疫之说,参辨奥密克戎感染证治[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41(9):27-2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
1
程文博,贾韬,郎狄.
《伤寒论》理论构建的动力与机理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3):87-88.
2
王培刚,范东瀛,陈辉,王一松.
医学微生物史课程对激发医学生学习动机的价值与启示[J]
.医学教育管理,2018,4(6):474-477.
3
贾振华.
肺疫证治规律探讨与连花清瘟组方新解[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4,30(17):203-210.
1
刘雪堂.
从金匮肾气丸看经方的易学思想[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10(4):233-234.
2
杨锋.
养生有大道 阴阳是真谛[J]
.中华养生保健,2009(8):45-46.
3
陈敏,李赛美.
浅述易学思想对《伤寒论》的影响[J]
.中医杂志,2013,54(2):96-98.
被引量:6
4
刘敏雯,郭建生,姬爱冬,刘兴烈.
刍议易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方面的意义[J]
.西部中医药,2013,26(2):56-59.
5
李奕祺.
《中藏经》易学思想探微[J]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4):53-55.
被引量:1
6
樊云.
初探传统易学思想在推拿疗法中的体现[J]
.甘肃中医,2006,19(1):4-6.
被引量:1
7
金宇.
脊椎九宫穴与易经——试谈“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易学思想[J]
.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2):42-44.
被引量:7
8
万四妹,张玉才.
浅析资化源学说[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6):6-8.
被引量:1
9
张艳春,樊巧玲.
方剂相反相成配伍减毒的理论探讨[J]
.中医药导报,2008,14(9):13-15.
被引量:7
10
王鹏,欧阳兵.
浅论《周易》对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形成的影响[J]
.天津中医药,2003,20(1):41-42.
被引量:8
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
199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