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织体形式研究
被引量: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音乐都是通过一定的织体形式陈述出来的。织体,概括地说,是指乐音在音乐作品中的具体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声部,因此,音乐的织体,总的可分为单声部与多声部两大类。 单声部音乐的织体,主要表现为横向的旋律进行,除了独唱独奏之外,也包括以同度或八度形式出现的齐唱和齐奏。多声部民歌中,在其他声部未加入之前的领唱、以及结构内部的独唱、齐唱部分,即是单声部织体。
作者
樊祖荫
出处
《艺术探索》
1991年第1期1-10,共10页
Arts Exploration
关键词
多声部民歌
劳动号子
旋律线
单声
持续音
平行进行
侗族大歌
衬词
复调
以同
分类号
J0 [艺术—艺术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185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57
参考文献
1
1
张光荣,江国荣.
阿尔麦人(藏族)二声部民歌概述[J]
.音乐探索,1985(3):39-45.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5
1
樊祖荫.
壮侗语族与藏缅语族诸民族中的多声部民歌之比较[J]
.中国音乐,1994(1):14-17.
被引量:10
2
董阳.
对四川黑水地区尔麦人二声部民歌的几点研究[J]
.四川戏剧,2006(5):109-111.
被引量:7
3
董阳.
对四川黑水地区尔麦人二声部民歌的几点研究[J]
.四川戏剧,2006(6):100-101.
4
丁博,杨曦帆.
“整体性”考量:从学理方法与区域实践说起——岷江上游地区藏羌多声部民歌研究回顾与展望[J]
.音乐探索,2020(4):99-107.
5
刘雯,吴婷.
高原和音——岷江上游阿尔麦藏族多声部民歌的唱法探析[J]
.中国音乐,2022(4):71-77.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85
1
姜元禄.
江南丝竹音乐的复调特征[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2(3):81-87.
被引量:2
2
罗紫艺.
贝多芬《bB大赋格》中的主题研究[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4):22-28.
被引量:2
3
曲佳琳.
施尼特凯的两首双小提琴作品研究——《纪念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与《莫扎特》两部作品的音乐分析与复调技法运用[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1):17-21.
被引量:4
4
徐孟东.
中国复调音乐形态新的发展与变异(下)[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4):41-47.
被引量:5
5
徐孟东.
中国复调音乐形态新的发展与变异(上)[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3):48-57.
被引量:10
6
邹建平.
二十世纪赋格主题的特征[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2):9-19.
被引量:2
7
陈铭志.
新时期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新织体[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3):47-59.
被引量:18
8
陈鸿铎.
巴赫赋格曲写作中的独特处理[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1):59-62.
被引量:4
9
孙维权.
我国和声观念萌始于何时[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6(2):22-23.
被引量:6
10
林华.
斯特拉文斯基的复调写作技巧[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6(1):29-37.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10
1
樊祖荫.
壮侗语族与藏缅语族诸民族中的多声部民歌之比较[J]
.中国音乐,1994(1):14-17.
被引量:10
2
樊祖荫.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及展望[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3):21-26.
被引量:11
3
王梅.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多声部民歌及其未来走向[J]
.音乐创作,2015(10):111-113.
被引量:1
4
樊祖荫.
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与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之探究[J]
.中国音乐,2016(1):78-94.
被引量:21
5
林慧思.
金城江壮族山歌传承体系的多维整合建构[J]
.音乐传播,2016(4):19-22.
6
陈甜.
戏曲音乐中的多声结构形态[J]
.音乐研究,2018(1):65-72.
被引量:5
7
徐孟东.
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思考[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1):46-61.
被引量:12
8
向谧.
《小花鼓——民歌儿童钢琴小曲61首》前十首音乐本体及结构分析[J]
.黄河之声,2018(5):9-10.
9
韦辉.
黄河中下游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声形态研究[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23(3):146-156.
10
韦辉,刘韵涵.
山东民间音乐多声形态研究[J]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24(2):33-39.
二级引证文献
57
1
周姝.
探寻彝族口弦音乐的当代转化——杨晓忠弦乐四重奏《口弦》的音乐分析[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3(1):87-100.
2
易慧.
郭文景民乐三重奏中点描式线性音响结构探究[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2,40(5):94-98.
3
龙晓匀.
多声部民歌在视唱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J]
.中国音乐,2013(3):213-216.
被引量:4
4
伍国栋.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展(上)[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1):10-19.
被引量:19
5
范秀娟.
少数民族民歌研究的艺术人类学意义[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6):68-71.
被引量:5
6
贾建伟.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跨文化比较研究[J]
.音乐探索,2008(1):13-19.
被引量:9
7
乔建中.
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近三十年来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J]
.音乐研究,2011(3):5-18.
被引量:63
8
肖姝.
从青歌赛合唱比赛看中国少数民族合唱教育[J]
.民族教育研究,2012,23(3):121-123.
被引量:3
9
张伯瑜.
“跨界”能否成为国际化概念——“跨界”高层论坛之后的思考[J]
.音乐研究,2014(1):5-10.
被引量:9
10
李虹.
论高师合唱课程教学中对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承[J]
.北方音乐,2014,34(2):26-27.
1
仙景.
张帅《三首前奏曲》的创作特点[J]
.大舞台,2015(9):122-123.
2
樊祖荫.
横向变唱与多声部民歌中的变奏曲体[J]
.音乐研究,1992(1):55-65.
被引量:5
3
李娜.
灵感来自“多声”──谈铜鼓奖获奖歌曲《壮乡印象》[J]
.艺术探索,1998,12(1):86-87.
被引量:1
4
樊祖荫.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形式与演唱方法[J]
.中国音乐,1990(2):15-18.
被引量:6
5
樊祖荫.
侗族大歌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的独特地位[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17(2):1-5.
被引量:31
6
居地希.
20世纪初至新文化运动以前的合唱音乐活动——中国合唱音乐活动的兴起与发展[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S2):178-182.
7
邹承瑞.
你想报考四川音乐学院吗?——关于入学考试的介绍(续)[J]
.音乐世界,1993,0(11):14-14.
8
李重光.
简释幼儿律动[J]
.中国音乐教育,1989(2):45-46.
被引量:1
9
高源.
感受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的音效听觉——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旋律特点[J]
.才智,2009,0(22):56-56.
被引量:2
10
杨永红.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J]
.黄河之声,2011(15):43-44.
被引量:1
艺术探索
199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