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生物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1-32,共2页
Bulletin of Biology
同被引文献14
-
1吴兢勤.试论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生物科学史教育的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6):63-66. 被引量:19
-
2王华春.“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节的教学[J].生物学教学,2004,29(11):64-64. 被引量:1
-
3袁维新.HPS教学模式和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教学案例[J].生物学教学,2004,29(12):14-15. 被引量:16
-
4刘松.光合作用”一课的互动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05,40(2):28-29. 被引量:2
-
5李湘.“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J].生物学教学,2005,30(3):60-61. 被引量:1
-
6何红英,郭凤英.探究发现过程 建构光合作用概念[J].中学生物学,2005,21(4):29-31. 被引量:3
-
7张青棋.光合作用认识史[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0(4):106-110. 被引量:3
-
8陈维,汪忠.生物科学史与探究能力——利用“光合作用发现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J].生物学通报,2006,41(12):41-44. 被引量:7
-
9汪忠等.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
-
10玛格纳.生物科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引证文献4
-
1陈维,汪忠.生物科学史与探究能力——利用“光合作用发现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J].生物学通报,2006,41(12):41-44. 被引量:7
-
2蒋勇,岑芳.“光合作用的发现”课例及评析[J].中学生物教学,2010(7):7-10.
-
3陈锋,杨丽娟.基于HPS理论的概念教学范式研究——以科学史建构科学概念的视角[J].教育参考,2017(5):79-86. 被引量:8
-
4陈锋,杨丽娟.基于HPS理论的概念教学范式研究——以科学史建构科学概念的视角[J].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政治及其他学科教与学),2018,0(4):9-15.
二级引证文献15
-
1钟廷.HPS概念教学范式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21(26):13-15.
-
2张喆,徐玲,魏虹娣,李珉霄,李景原,王太霞.基于HPS教育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2020(26):67-68.
-
3蒋勇,岑芳.“光合作用的发现”课例及评析[J].中学生物教学,2010(7):7-10.
-
4陈早玉.新课程生物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2(7):98-99.
-
5裘英,田树青,王薇.“光合作用”中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8,53(10):22-26. 被引量:1
-
6陈维.依托生命科学史开展人文精神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5,40(6):13-16. 被引量:5
-
7肖庆花.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考试周刊,2015,0(95):149-150. 被引量:1
-
8郑海鹏,梁秋婵,陈博.基于HPS教育的化学教学设计——以“氧气”课题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9(2):57-60. 被引量:6
-
9张燕鸿,李烺华.高中生物科学史教育价值调查研究——以南宁市第三十六中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5):17-20.
-
10郑海鹏,梁秋婵,陈博.融入化学史教育的化学教学设计--以“二氧化硫”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1(8):69-73. 被引量:1
-
1汲晓芳,杨海波.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例析[J].山东教育,2005(21):83-84. 被引量:1
-
2高素卉.如何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中学),2016,0(3):80-81.
-
3谭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J].祖国(教育版),2013(5):328-329.
-
4许玉萍.让创新在教学中自由飞翔——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校园英语,2015,0(17):134-135.
-
5郑少华.物理学史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中学物理,2009,0(7):17-18. 被引量:1
-
6天津市初中生物学科素质教育指导纲要[J].教育学报,1999(2):42-45.
-
7马美芹.月球是最合适的科研基地[J].初中生(锐作文),2009(7):56-57.
-
8孙博闻.山的那边[J].学生阅读世界(初中生),2013(3):37-37.
-
9刘瑞平,刘二成.让兴趣引导学生大胆创新[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0(5):11-11.
-
10孙博闻.山的那边[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2012(6):4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