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评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
被引量:
13
Review of Yu Yingshi's Zhu Xi's History World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余英时先生研究朱熹时代的政治文化这一重要课题期间,我曾与他有过几次电话交谈,深感这项研究使他充满快乐和兴奋.他清楚地意识到这项研究所具有的挑战性,从而格外重视这项研究,这远超朱熹研究中一般所常有的重视程度.
作者
田浩
程钢
机构地区
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
出处
《世界哲学》
2004年第4期103-107,共5页
World Philosophy
关键词
余英时
《朱熹的历史世界》
儒家思想
政治文化
分类号
B244.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03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28
同被引文献
103
1
邓小南,田浩,阎步克,陈苏镇,葛兆光,李华瑞,黄宽重,张国刚.
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J]
.读书,2005(10):116-132.
被引量:4
2
陈来.
略论《诸儒鸣道集》[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3(1):32-40.
被引量:19
3
陈植锷.
周、程授受辨[J]
.文献,1994(2):60-77.
被引量:10
4
王中江.
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如何可能[J]
.中国社会科学,2004(4):45-52.
被引量:16
5
商戈令.
回到源头:发展中国哲学的一条有效途径[J]
.学术月刊,2004,36(7):11-13.
被引量:3
6
彭永捷.
试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话语系统[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8(4):69-76.
被引量:2
7
杜维明.
现当代儒学的转化与创新[J]
.社会科学,2004(8):79-88.
被引量:22
8
包弼德,程钢.
对余英时宋代道学研究方法的一点反思[J]
.世界哲学,2004(4):92-102.
被引量:9
9
郭齐勇.
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J]
.周易研究,2004(4):3-14.
被引量:19
10
杨泽波.
牟宗三超越存有论驳议——从先秦天论的发展轨迹看牟宗三超越存有论的缺陷[J]
.文史哲,2004(5):109-117.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13
1
何善蒙.
中国哲学史[J]
.学术月刊,2005,37(1):111-113.
被引量:7
2
何俊.
推陈出新与守先待后——从朱熹研究论余英时的儒学观[J]
.学术月刊,2006,38(7):61-68.
被引量:5
3
方旭东.
《近思录》新论[J]
.哲学研究,2008(3):77-84.
被引量:7
4
杨俊才.
关于姜特立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的定位问题——与余英时先生商榷[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1):126-134.
被引量:1
5
陈莹,丛杭青.
从传统走向现代--当代证据主义述评[J]
.哲学分析,2012,3(3):167-175.
6
丁为祥.
余英时“政治文化”的特色及其形成——再读《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J]
.哲学分析,2012,3(3):176-196.
被引量:2
7
路则权.
美国华裔学者儒家思想史研究论析[J]
.中华文化论坛,2013(3):32-39.
8
路则权.
余英时的“儒学情结”[J]
.兰台世界(上旬),2013(7):110-111.
9
杨国庆.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儒家文化观——余英时“有我之境”思想述评[J]
.学术交流,2014(5):34-39.
10
王英.
黄宗羲“守先待后”以任道[J]
.船山学刊,2015(1):108-11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8
1
吕欣.
《近思录》的成书动因与历史意义[J]
.原道,2021(2):273-282.
2
孙站河.
中国哲学何以成为哲学[J]
.滨州学院学报,2005,21(1):32-35.
3
杨永庚,路旭斌.
论西方哲学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因素及其成因——兼论如何处理中西哲学文化之关系[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19-24.
4
牟世晶.
孔子的正名思想与当代行政理念[J]
.运城学院学报,2005,23(4):3-5.
5
胡克森.
东汉士人群体自觉意识形成原因考察[J]
.贵州文史丛刊,2006(3):1-5.
6
苗建萍,周茂春.
论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14(5):4-6.
被引量:2
7
何俊.
由礼转理抑或以礼合理:唐宋思想转型的一个视角[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6):36-43.
被引量:12
8
李如涛,唐玉.
试论钱穆与余英时的儒学观[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40-44.
9
何俊.
余英时的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J]
.学术界,2009(6):7-36.
被引量:2
10
何江海.
《近思录》其书与编著问题再探[J]
.学习月刊,2011(2):47-48.
1
何俊.
推陈出新与守先待后——从朱熹研究论余英时的儒学观[J]
.学术月刊,2006,38(7):61-68.
被引量:5
2
丁为祥.
余英时“政治文化”的特色及其形成——再读《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J]
.哲学分析,2012,3(3):176-196.
被引量:2
3
马恺征.
宋明理学研究的新向度——从理学的视野看《朱熹的历史世界》[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29-31.
4
吴励生.
新道统、新道学与人间秩序的终极关怀——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并与魏敦友、孙国东二君谈辩新道论[J]
.社会科学论坛,2013(2):68-92.
被引量:1
5
赵峰.
朱熹之理辨析[J]
.原道,2011(1):46-70.
6
本刊12月荐书[J]
.财经,2004,0(24):142-142.
7
乐爱国.
朱熹的科学研究途径和方法[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10-14.
8
唐哲夫.
一部集朱熹研究之大成的佳作——《读朱熹与中国文化》[J]
.天府新论,2001(4):94-95.
9
任锋.
典范转移:《朱熹的历史世界》与儒家政治传统[J]
.原道,2012(1):209-224.
10
徐波.
历史世界是如何可能的——环绕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之思考[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0(3):174-185.
被引量:4
世界哲学
200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