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现代汉语的反复体
被引量:
25
全文增补中
导出
摘要
现代汉语的动词重叠式表示动作行为的反复体。当动词的对象是不定指的事物时 ,动词重叠表示动作行为的长时反复进行 ;当动词的对象是定指的事物时 ,动词重叠表示动作行为的短时反复进行。本文还讨论了短时尝试体 ,动词重叠带补语、带状语和重叠紧连结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最后指出必须把“体”
作者
钱乃荣
机构地区
上海大学中文系
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9,共9页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关键词
现代汉语
动词重叠式
语法
反复体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494
同被引文献
215
引证文献
25
二级引证文献
128
参考文献
3
1
朱景松.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
.中国语文,1998(5):378-386.
被引量:146
2
刘丹青.
“唯补词”初探[J]
.汉语学习,1994(3):23-27.
被引量:68
3
商务印书馆今年计划出版的哲学译著[J]
.哲学研究,1959(2):47-47.
被引量:285
共引文献
494
1
王敏.
内蒙古晋语后置标记词“动”[J]
.语言研究集刊,2019,0(2):232-244.
被引量:2
2
王连盛,吴春相.
新兴主观极量表达的补位强势现象分析[J]
.语言研究集刊,2019,0(2):74-84.
被引量:2
3
阮秀娟,赵春利.
极值消竭义“V尽”的组配规律和语义验证[J]
.南开语言学刊,2022(1):99-107.
4
江佳俊,林淑妍.
扬州方言特殊构词法探析[J]
.汉字文化,2024(18):19-21.
5
张子锡.
湖北潜江方言重叠式疑问句研究[J]
.汉字文化,2023(S01):47-49.
6
杨永龙.
先秦汉语语气词同现的结构层次[J]
.古汉语研究,2000(4):23-29.
被引量:12
7
李国和.
“经济人”假说的社会学审视[J]
.财经科学,2003(S1):104-106.
被引量:3
8
徐丽华.
也说“动得”与后续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55-60.
被引量:2
9
王静.
“个别性”与动词后量成分和名词的语序[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48-54.
被引量:11
10
韩玉国.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及再分类[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2):47-54.
被引量:28
同被引文献
215
1
刘顺.
影响名词谓语句自足的语言形式[J]
.汉语学习,2001(5):18-22.
被引量:23
2
邢红兵.
汉语词语重叠结构统计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32-37.
被引量:30
3
潘国英.
《西游记》中的动词重叠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5):147-150.
被引量:2
4
吴仁.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AA(的)”功能探微[J]
.南开语言学刊,2006(1):82-92.
被引量:8
5
沈家煊,王冬梅.
“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J]
.世界汉语教学,2000,14(4):25-32.
被引量:95
6
刘劼生.
表示事件的“数+N”结构[J]
.世界汉语教学,2000,14(1):35-40.
被引量:15
7
徐杰.
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
.当代语言学,1999,1(1):16-29.
被引量:210
8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被引量:504
9
殷志平.
动词前成分“一”的探讨[J]
.中国语文,1999(2):116-121.
被引量:43
10
徐越.
嘉善话中实词的重叠现象[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28(4):71-76.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25
1
吴为善,李文浩.
汉语“动~叠+补”结构的共时比较和历时考察[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4):1-5.
被引量:6
2
贺卫国.
“VV/V—V+结果补语”格式源流考察[J]
.河池学院学报,2005,25(6):99-103.
被引量:6
3
贺卫国.
郁达夫小说中的特殊动词重叠格式[J]
.河池学院学报,2008,28(1):51-54.
被引量:4
4
李文浩.
“动_叠+补”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的历史考察[J]
.汉语学习,2009(1):36-43.
被引量:6
5
赖先刚.
量词的数量语义特征与语法功能[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2):13-18.
被引量:3
6
吴建勇.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说略[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9(10):32-33.
被引量:1
7
王培敏.
安徽铜陵话反复体标记“紧”[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9(10):153-153.
被引量:1
8
康阳.
近三十年动词重叠研究综述[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6):53-55.
9
贺卫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述评[J]
.广西社会科学,2011(1):126-130.
10
张林华.
上海话动词重叠式加补语的语法化考察[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1(12):64-6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28
1
唐晓东,张蓓,王文强.
2015—2016中国语言类型学研究综述[J]
.语言与文化研究,2022,22(1):1-11.
2
覃业位.
新兴动宾短语多重重叠式VVVO的句法语义结构[J]
.语言研究集刊,2019,0(2):114-131.
被引量:2
3
程铭.
现代汉语助词“了”的功能视角研究[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6):121-127.
被引量:1
4
杨雪梅.
“个个”、“每个”和“一个(一)个”的语法语义分析[J]
.汉语学习,2002(4):26-31.
被引量:23
5
孙宜志.
动词AABB复叠式的语法意义及动词的特点[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66-72.
被引量:7
6
李军华,周孟战.
《水浒传》人物对话中动词重叠的语用考察[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2):101-103.
7
王华.
动词重叠式的深层语法意义[J]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19(2):52-56.
被引量:3
8
蔡淑美,施春宏.
阎连科作品中的重叠形式探析——兼谈语言表达形式的可能性和现实性[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4):1-9.
被引量:13
9
王茂林.
留学生动词重叠式使用情况浅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4):71-77.
被引量:10
10
徐阳春.
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用考察[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6):135-137.
被引量:3
1
兰天.
REFERENCE在外贸英语与日常英语中的意义区别[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5(1):74-77.
2
刘春梅,徐晓娟.
汉语“前”和日语「前」的空间认知意义区别[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4):90-90.
3
丁月香.
连词“和”、“或”、“还是”[J]
.青春岁月,2015,0(21):49-49.
4
黄美新.
勾漏粤语与壮语尝试体和尝试貌的比较研究[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5(3):45-48.
被引量:1
5
杨凯.
鄂东方言的“体”助词[J]
.湖北社会科学,2011(2):136-138.
被引量:4
6
李敬国,宋茜.
重叠与否:对点和点开头动词的理据分析[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75-80.
被引量:1
7
黄伶燕,罗君.
外语学习岂可望文生义?[J]
.语文学刊,2016,36(21):130-133.
8
伍和忠.
荔浦方言的“V一下子”与“V一下子看”[J]
.广西社会科学,2002(2):187-189.
被引量:4
9
谢晓娜.
“门”“户”之别[J]
.青年文学家,2013,0(21):165-165.
10
阮桂君.
宁波话语助词“看”[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6):89-93.
被引量:4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