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脾主涎的生理病理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脾主涎的生理病理及实验研究等三方面阐述了脾主涎的内涵,为中医脾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线索.
作者
潘文奎
机构地区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出处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10-12,共3页
Journal of Hu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脾
生理学
津液
分类号
R228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99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58
参考文献
4
1
高莉莉.略论“脾为涎”[J]辽宁中医杂志,1988(09).
2
李忠.
“脾为涎,肾为唾”刍议[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5,0(1):16-17.
被引量:2
3
何庆年,周建穗,刘明建,张兰芳,李意,危北海,金敬善.健康人与脾虚患者口腔液酸碱度(pH值)之比较及其意义[J]云南医药,1983(04).
4
陈泽霖,魏承生,陈健民.“脾”的研究近展[J]中医杂志,1980(12).
共引文献
1
1
李怀东,孙理军.
涎、唾与脾肾的免疫相关性研究[J]
.现代中医药,2004,24(1):8-10.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99
1
杨霞,王志刚,朱向东.
中医“脾瘅”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J]
.慢性病学杂志,2019,0(11):1646-1648.
被引量:7
2
李灿,辛玲.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的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卫生统计,2008,25(5):541-544.
被引量:493
3
孙理军,张登本,李怀东,张琪,于远望,陈震霖.
大鼠脾虚模型的唾液免疫学研究[J]
.陕西中医,2004,25(7):665-666.
被引量:27
4
孙理军,张登本,李怀东,张琪,于远望,陈震霖.
大鼠肾虚模型的唾液免疫学研究[J]
.中医药学刊,2004,22(9):1631-1632.
被引量:15
5
张效霞,王振国.
通调水道考析[J]
.中医药学刊,2005,23(9):1627-1629.
被引量:7
6
刘宝华,苏新民,马芝艳.
津液与水通道蛋白[J]
.江西中医药,2005,36(11):14-15.
被引量:7
7
赵含森.
痰饮湿统一论[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4):46-47.
被引量:6
8
陈德珍,魏睦新,顾宇春,孙震和,贝叔英.
脾、肾阴虚证病人唾液溶菌酶和唾液流速测定及分析[J]
.江苏中医,1996,17(11):42-43.
被引量:21
9
丁维俊,杨红亚,杨杰,刘明,李炜弘,张天娥,谭从娥.
肾阳虚证患者唾液菌群初步研究[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1):43-46.
被引量:21
10
唐惠儒,王玉兰.
代谢组研究[J]
.生命科学,2007,19(3):272-280.
被引量:29
引证文献
10
1
陈辉焕,詹杰,凌珊珊,肖俊杰,陈红霞.
基于“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探讨唾液与缺血性中风痰湿证的关系[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24(9):3644-3650.
被引量:4
2
吴静,宋咏梅.
咽唾养生术浅谈[J]
.中医文献杂志,2009,27(4):21-23.
被引量:1
3
孙理军.
唾、涎与脾肾关系探析[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4):7-8.
被引量:14
4
叶庆莲,蒋筱.
论肾主唾及其临床意义[J]
.广西中医药,2000,23(5):42-43.
被引量:8
5
李翠娟,孙理军,巩振东.
代谢组学与“肾在液为唾”理论的研究思考[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9):2854-2856.
被引量:6
6
呼睿,李翠娟.
津液学说的现代研究进展与展望[J]
.辽宁中医杂志,2016,43(2):428-430.
被引量:18
7
武彦伶,李玲孺,陈禹,姚海强,张增亮,孙冉冉,赵时鹏,李长明,白彤彤,王琦.
唾液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医体质学中的应用展望[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8):3597-3600.
被引量:3
8
巩振东,李翠娟,刘子瑄,孙理军.
脾虚证候、肾虚证候唾液生化指标变化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6,27(8):2019-2021.
被引量:6
9
于漫,蒋世伟,王彩霞,吕凌,秦微,马天驰,刘丽斯.
“脾在液为涎”小议[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4):1251-1253.
被引量:7
10
朱梦,贾玲娟,潘富珍,陈慧卿,肖静,邵鹏飞,龚瑜轩,郑卫方,张永生,吴夏秋.
县域居民脾虚证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4,26(7):1939-194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58
1
陈辉焕,詹杰,凌珊珊,肖俊杰,陈红霞.
基于“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探讨唾液与缺血性中风痰湿证的关系[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24(9):3644-3650.
被引量:4
2
陈丽,卢婧芬,周耀星,王瑜,侯倩.
浅谈保持水电-津液平衡、失衡及治疗与健康的关系[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83):36-37.
3
霍云华,罗仁,赵晓山,邹有丽,侯玉玲.
亚健康状态脾气虚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证候分析[J]
.实用医药杂志,2009,26(1):52-54.
被引量:3
4
吴同玉,李宇涛,李灿东,朱龙.
从“脾在液为涎,肾为唾”探讨糖尿病肾病病证与唾液的关系[J]
.中医杂志,2011,52(22):1976-1978.
被引量:9
5
师双斌,郑洪新.
肾精盛衰的外在征象[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40-941.
被引量:6
6
刘娇萍,曹继刚,邹小娟,左新河,陈如泉.
浅议象思维在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型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53-954.
被引量:7
7
刘霁,胡建东,薛鸾.
“赤龙搅海”在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J]
.河南中医,2012,32(11):1429-1430.
被引量:5
8
李翠娟,孙理军,巩振东,刘子瑄.
“肾在液为唾”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现代中医药,2014,34(2):87-89.
被引量:2
9
李翠娟,孙理军,巩振东.
代谢组学与“肾在液为唾”理论的研究思考[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9):2854-2856.
被引量:6
10
李翠娟,刘子瑄.
“正常体质-肾虚体质-肾虚证候”大鼠腮腺病理组织学及唾液BUN、UA、CREA变化研究[J]
.现代中医药,2015,35(6):108-110.
被引量:1
1
潘文奎.
脾主涎的生理病理及实验研究的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1993,20(2):45-47.
被引量:3
2
袁卫玲,王红云,耿晓娟,张涛,孟翔.
“脾主涎”与“脾主四时”季节性免疫调控机制相关性理论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2013,40(7):1346-1347.
被引量:2
3
王丽辉,杨龙,林传权,邱向红,李茹柳,陈蔚文.
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及脾虚湿热患者唾液分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3):1324-1327.
被引量:13
4
郭集军.
半夏治流涎效佳[J]
.中医杂志,2001,42(2):74-74.
5
杨龙,王丽辉,林传权,李茹柳,邱向红,石琪妮,汪双双,陈蔚文.
脾气虚证与脾虚湿热证重症肌无力患者唾液改变情况初探[J]
.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229-231.
被引量:1
6
杨泽民,陈龙辉,林静,张敏,杨小蓉,陈蔚文.
柠檬酸刺激对脾虚患儿唾液淀粉酶、总蛋白、唾液流率及pH值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2):188-192.
被引量:5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