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补泻效应的关系 被引量: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针刺补泻手法 ,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环节 ,关于针刺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关系的探讨虽在 5 0年代就有临床及动物实验相关研究 ,但一直也众说不一 ,未能达成共识或形成主流指导思想。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更好的临床疗效 ,针刺补泻手法受诸多因素 (指力、腕力、针刺深浅、捻转方向、刺激强弱、针刺角度、留针时间等 )的共同影响 ,其中任何一个参数发生变化 ,产生的针刺效果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结合临床经验 ,认为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是医者针刺手法与患者机体机能状态的最佳组合。而目前针刺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关系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和针灸学的发展 ,有必要进一步更全面、更详实、客观的探讨两者的关系 ,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就近十年来有关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补泻效应”的关系的研究作一述评。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952-953,共2页 Liaon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3

二级参考文献39

  • 1李万瑶,梁楚京,梁志伟,林锦泉,钟国存,吕成鸿.针刺提插补泻手法的动物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1993,18(4):284-289. 被引量:5
  • 2彭智聪,张华年,陈莎,郭望祥.酸枣仁对内毒素发热小鼠SOD降低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6):369-370. 被引量:17
  • 3陈汉平.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针灸[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5.203.
  • 4徐淑云.药物理实验方法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159-1160.
  • 5奚永江.针法灸法学(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2.
  • 6周吕.胃肠生理学(第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02-103.
  • 7楼百层.试论针刺捻转补泻[J].上海针灸杂志,1982,1(2):9-10.
  • 8钱士金.针灸补法及手法之我见[J].中国针灸,1999,19(3):181-181.
  • 9成肇智.中医病机论--从基础到临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28.
  • 10于书庄.论针刺手法的本质(内部单行本)[M].,-..

共引文献92

同被引文献86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5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