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天津教育》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4-18,共5页
Tianjin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109
-
1彭湃,党宇.限制资本能解决“减负难”问题吗?——兼评《教育中的资本扩张:危害与治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6):29-35. 被引量:10
-
2李继兰.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5(S1):25-27. 被引量:9
-
3王安全.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不确定性[J].现代教育论丛,2006(2):5-7. 被引量:7
-
4杨秀芹.“学生负担过重”的困惑与反思[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1,3(4):92-93. 被引量:1
-
5邬志辉.关于学生负担问题的深层次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1998,18(1):14-16. 被引量:29
-
6余文森.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教育学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04-109. 被引量:9
-
7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1998,19(10):40-45. 被引量:16
-
8梅俊生.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教育与经济,1997,13(3):43-46. 被引量:4
-
9阴国恩,吕勇,阎国利.中学生学习负担程度及其心身反应的调查[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2):38-42. 被引量:21
-
10吕勇,阴国恩.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社会学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4(2):32-36. 被引量:5
引证文献8
-
1刘合荣.学业负担问题:1990年代以来国内学理研究评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1):84-88. 被引量:5
-
2文剑冰.课业负担的个体层面变量研究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12):24-30. 被引量:16
-
3李虎林.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指标体系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4(14):27-31. 被引量:13
-
4郑东辉,叶盛楠.中小学生作业心理负担问卷的编制[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12):59-69. 被引量:5
-
5陈丽华.教育质量监测中的学业负担概念厘清与指标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7(8):62-65. 被引量:11
-
6梁春艳.如何看待“择校热”对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J].当代教研论丛,2014,0(A02):24-26.
-
7赵蓓,苏世兰,季晓旭.K12在线教育平台减负效果及其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研究[J].教育传媒研究,2019,0(6):33-38.
-
8刘晓敏,茹宗志.肿瘤学视域下学业负担问题的增生机理与根治之道--兼论“双减”政策的制约因素与执行限度[J].教学研究,2023,46(5):85-92.
二级引证文献47
-
1李虎林.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指标体系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4(14):27-31. 被引量:13
-
2蔡丽丽.作业心理负担的课堂评价因素分析:来自33位学生的访谈[J].当代教育科学,2015(4):25-28. 被引量:2
-
3王小明,吕智敏.减负:从“利益文化”走向“素质文化”[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5,17(1):48-52. 被引量:2
-
4艾兴.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概念、归因与对策——基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4):93-97. 被引量:32
-
5殷玉新,华逸云.为何课业负担始终无法减轻——以新课改过程中的减负为例[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12):13-17. 被引量:4
-
6李虎林.当前义务教育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归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5(11):27-30. 被引量:5
-
7卢伟.辽宁省小学生课业负担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6(3):14-17. 被引量:2
-
8胡惠闵,陈国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问卷的编制[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4):25-44. 被引量:17
-
9李燕清,刘阳.广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践与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6(12):69-72. 被引量:1
-
10郑东辉.中小学生作业心理负担的定量分析:基于16141份数据[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8):51-66. 被引量:9
-
1刘海娇,黄丽祥.对小学语文课堂调控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中旬),2014(11):143-143. 被引量:1
-
2任婧.教学调控措施在调整课堂气氛中的运用[J].小学科学,2011(2):49-49.
-
3胡凤.高师后进生的心理分析及其调控[J].滁州学院学报,2000,2(3):36-38.
-
4试析师专生的挫折心理[J].殷都学刊,1998,19(1):94-96.
-
5廖秀玲.语文教学提问的调控措施[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0(9):26-27.
-
6陈华忠.新理念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下)[J].辽宁教育,2009(12):39-41. 被引量:3
-
7张氦铟.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理论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250-251. 被引量:4
-
8穆道欣,龚艳冬.关于“减负”工作的几点建议[J].辽宁教育,2000(4):14-15.
-
9景梅石.加强管理 深化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J].辽宁教育,2000(4):10-11.
-
10曾淑煌.教育改革与观念变革是实现“减负”的两个关键[J].福建中学教学,2000(4):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