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康德论想象力在“认识的飞跃”中的作用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认识的飞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从个别向一般的飞跃;二是认识从一般向个别的飞跃。康德认为,灵魂的想象力在这两个飞跃中都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在第一个飞跃中,想象力的作用在于它产生出“综合”行为,将感性的杂多置于概念之上得到统一而形成知识;在第二个飞跃中,想象力的作用则通过构造出“图型”和形象,使概念运用于对象成为可能。
作者
雷德鹏
机构地区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4-28,共5页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康德
想象力
“认识的飞跃”
哲学
语境
分类号
B516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8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54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Martin Heidegger, Kant and the Problem of Metaphysics, translated by Richard Taft,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 p. 89, p. 94, p. 110.
2
倪梁康.
康德“智性直观”概念的基本含义[J]
.哲学研究,2001(10):49-54.
被引量:21
3
温纯如.
康德论想象力的创造性[J]
.哲学研究,2001(12):42-49.
被引量:13
4
胡塞尔 李幼蒸.《纯粹现象学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43页.
5
康德 邓晓芒译.《实用人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18
1
卢卡奇.《理性的毁灭》[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7、457页.
2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页.
3
倪梁康.《图像意识现象学》[J].南京大学学报,2001,.
4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页.
5
古留加.《康德传》[M].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12页.
6
.《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
康德 邓晓芒译.《实用人类学》[M].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60、61页.
8
谢林.《先验唯心主义体系》[M].商务印书馆,1983年..
9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M].商务印书馆,1981年..
10
胡塞尔,1999年.《逻辑研究》第2卷第2部分,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共引文献
54
1
杨阳.
想象力在康德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中的地位和作用[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2):42-43.
2
柏林.
牟宗三对儒家智的直觉证立探析[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30(3):56-60.
3
张宪.
论上帝观念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的演化[J]
.现代哲学,2004(3):88-97.
被引量:1
4
邓晓芒.
从康德的道德哲学看儒家的“乡愿”[J]
.浙江学刊,2005(1):79-85.
被引量:17
5
雷德鹏.
论康德“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J]
.学术论坛,2005,28(11):13-16.
被引量:2
6
杨俊杰.
论谢林的智性直观[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35-40.
7
林丹.
“存在”为什么是现象学本身的问题?[J]
.江苏社会科学,2006(3):20-25.
8
孙迎联,杜贵阳.
实体主义还原论思维批判——经济与伦理关系研究的切入点[J]
.江苏社会科学,2006(5):25-30.
被引量:2
9
刘玉鹏.
康德先验图型论浅析[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5):10-15.
被引量:1
10
孙海峰.
网络空间的三重内涵[J]
.国际新闻界,2006,28(12):63-66.
被引量:15
同被引文献
3
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李秋零主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86、.
2
[德]康德.实用人类学[M].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54-55.
3
温纯如.认知、逻辑与价值[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66.
引证文献
1
1
史现明.
论康德先验逻辑论中的综合概念[J]
.理论界,2011(3):95-97.
1
许兆君.
认识到实践过程的四个阶段[J]
.北方论丛,1983,0(3):19-22.
被引量:1
2
骆郁廷,杨威.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根源[J]
.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0(2):23-27.
3
王刚,陶秀英.
时代呼唤哲学[J]
.走向世界,1994(4):59-59.
4
赵树松.
我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问题的一点看法[J]
.哲学动态,1979(6):23-24.
5
岚驰.
“两个飞跃”讨论情况综述[J]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3):156-156.
6
刘启年.
毛泽东同志关于认识过程中第二个飞跃的理论与实践[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1996,1(Z1):1-4.
7
肖川.
理性的可贵[J]
.中国教师,2008(13):62-62.
8
肖川.
理性的可贵[J]
.基础教育参考,2008(1):95-96.
9
李锡海.
想象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中的作用及作用方式[J]
.国际安全研究,1995,25(3):12-17.
被引量:1
10
刘宗贤.
关于儒学与民族精神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3):1-6.
被引量:1
江苏社会科学
2004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