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辽宁省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及性状改良
被引量:
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正> 辽宁省的玉米生产和选育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1981~1989年间,辽宁省选育和推广的5个单交种,累积种植面积达24710.0万亩,占同期全国主要杂交种累积种植面积的20.84%.辽宁省选育的5个自交系,同期累积应用面积达到33424.7万亩。
作者
王富德
姜明月
赵廷昌
机构地区
辽宁省农科院玉米所
出处
《辽宁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14,41,共10页
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键词
玉米
杂种
育种
分类号
S513.035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365
同被引文献
141
引证文献
32
二级引证文献
134
参考文献
7
1
吴建宇.
玉米自交系性状及分类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2,26(2):163-168.
被引量:12
2
张泽民,任和平.
不同生态环境对玉米产量和穗粒性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1991,6(1):28-34.
被引量:40
3
吴景锋.
我国玉米单交种二十年的发展[J]
.作物杂志,1991(1):1-4.
被引量:18
4
曾三省.
中国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J]
.中国农业科学,1990,23(4):1-9.
被引量:310
5
王懿波,张庆吉,朱良骅.我省玉米种质基础的综合分析与评价[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6(01).
6
莫惠栋,胡雪华,骆亦其.玉米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Ⅰ.我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潜势及其利用[J]遗传学报,1984(04).
7
吴景锋.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评述[J]中国农业科学,1983(02).
二级参考文献
9
1
曾三省,杂粮作物,1988年,3期,23页
2
王懿波,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6年,20卷,1期,1页
3
莫惠栋,遗传学报,1984年,11卷,4期,270页
4
吴景锋,中国农业科学,1983年,2期,1页
5
李竞雄,国外农业科技,1982年,4期,1页
6
蔡奇生,师长俭,陈家旺,滕成业,林康有.自然生态因子对小麦产量效应和产量潜力的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1985(02).
7
Ercole Ottaviano,Alessandro Camussi. Phenotypic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yield components in maize[J] 1981,Euphytica(3):601~609
8
吴建宇,任和平.
玉米自交系遗传距离的稳定性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24(3):301-309.
被引量:5
9
任和平,张泽民.
玉米高产杂交种穗粒结构的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23(1):12-18.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365
1
张有菊.
济阳区夏玉米减产的相关气象因素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S02):211-214.
2
孟繁盛,付金宁.
赤峰市玉米杂交种的应用现状及种质基础浅析[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5(5):87-89.
被引量:2
3
白星焕,孔祥彬,张世和,王同芹,郭永青.
玉米种质资源扩增、改良及创新方法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5):103-104.
被引量:3
4
王启柏,宋建成,李常保,郭风法.
玉米与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远缘杂交选育玉米杂交种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2,17(z1):144-147.
被引量:11
5
LI Xin-hai FU Jun-hua ZHANG Shi-huang YUAN Li-xing LI Ming-shun.
Genetic Variation of Inbred Lines of Maize Detected by SSR Markers[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1(1):14-20.
6
张兴华,李凤艳,薛吉全.
墨962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征分析[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4):15-17.
被引量:2
7
刘志新,姜敏,王金君,常程.
14份CIMMYT玉米群体材料配合力分析及利用价值评价[J]
.玉米科学,2005,13(z1):14-17.
被引量:9
8
高翔,曹绍书,罗仕文,王进,祝云芳,沈建华,陈泽辉.
浅析塘四平头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J]
.玉米科学,2005,13(z1):20-22.
被引量:8
9
丰光,李妍妍,邢锦丰,黄长玲.
美国先锋玉米育种经验的启示[J]
.玉米科学,2010,18(2):133-135.
被引量:29
10
郭强,杨引福,郑小娅,蔺崇明,刘红霞.
西北旱区主要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4):58-62.
同被引文献
141
1
戴景瑞,鄂立柱.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
.玉米科学,2010,18(1):1-5.
被引量:270
2
黎裕,王天宇.
我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与骨干亲本的形成[J]
.玉米科学,2010,18(5):1-8.
被引量:108
3
李明德.
辽宁省玉米育种回顾与展望[J]
.辽宁农业科学,1993(2):46-48.
被引量:4
4
邱景煜.
玉米“旅系”群选育的回顾与探讨[J]
.辽宁农业科学,1993(5):43-45.
被引量:8
5
苏书文,白琪林,郭新林.
玉米叶夹角性状配合力的研究[J]
.玉米科学,1993,1(1):1-4.
被引量:10
6
赵九洲,陈松笔,孙占祥,张学英,孙冷,王海英.
浅谈作物“理想株型”育种进展[J]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4(4):13-16.
被引量:3
7
王生,王奎森,刘忠山,张柏东,李德新.
美国玉米自交系选育动态分析[J]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4(6):10-14.
被引量:7
8
李洪杰,刘志勇.
河北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述评[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17(2):88-94.
被引量:13
9
史桂荣.
化学诱变剂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J]
.黑龙江农业科学,1994(6):44-46.
被引量:22
10
陈刚.
丹玉号玉米杂交种遗传基础的分析与评价[J]
.玉米科学,1994,2(1):10-13.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32
1
邱景煜.
玉米“旅系”群选育的回顾与探讨[J]
.辽宁农业科学,1993(5):43-45.
被引量:8
2
姜敏,刘静.
玉米穗部性状配合力的研究[J]
.玉米科学,2004,12(4):12-15.
被引量:14
3
杨引福,师公贤,王选路.
Mo17玉米种籽生产中的特点及其改良[J]
.种子,1994,13(4):44-45.
被引量:2
4
陈玉库,王金君,姜明月,李明德.
玉米雄性不育系CR7922的选育和恢复性研究初报[J]
.辽宁农业科学,1995(3):23-25.
5
姜明月,王金君,张丽颖.
不同阶段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J]
.辽宁农业科学,1995(5):24-26.
被引量:3
6
黄述祖,张天佑.
山西省玉米育种的种质基础和性状改良[J]
.山西农业科学,1995,23(2):25-30.
被引量:2
7
王建革.
杂种优势模式对玉米育种的影响[J]
.玉米科学,1995,3(1):35-37.
被引量:7
8
杨镇,刘晓丽,李刚.
EMS诱变剂对玉米自交系改造效果的研究[J]
.辽宁农业科学,2006(5):7-10.
被引量:7
9
刘晓丽,杨镇,李刚.
EMS诱变玉米花粉M_1代生物学效应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6):806-810.
被引量:15
10
李哲,王延波,石清琢,秦友权.
辽宁省玉米杂交种遗传基础分析与评价[J]
.辽宁农业科学,1997(5):39-43.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134
1
张新,鲁晓民,曹丽茹,张前进,魏昕,郭金生,王振华.
14份引进美国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及应用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2020,0(8):27-31.
被引量:8
2
肖木辑,李明顺,李新海,Maria Luz GEORGE,张世煌.
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玉米种质利用模式的比较[J]
.玉米科学,2010,18(5):23-28.
被引量:11
3
GONG Shufang,FU Huijuan,and WANG Jingang College of Horticulture,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ISSR Analysis of M_1 Generation of Gladiolus hybridus Hort Treated by EMS[J]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0,17(2):22-26.
被引量:1
4
吕春波,景希强,刘永涛,武翠,苏娟.
丹东农科院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做出的贡献及发展建议[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6):26-28.
被引量:2
5
吕二锁,逯晓萍,王树彦,薛春雷,韩平安,董婧,任锐,李美娜.
玉米诱变与原自交系株高变化的蛋白质组学及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6):88-98.
被引量:2
6
王桂清,陈捷.
玉米灰斑病菌培养性状观察[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159-163.
被引量:11
7
杨国虎,李新,马维亮,王承莲,罗湘宁.
普通粒用型玉米品种的生理特性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2005,46(4):8-10.
被引量:3
8
徐芹,郭东全,刘金根.
玉米种质资源系谱研究[J]
.种子,2005,24(10):44-47.
被引量:5
9
曾三省,任蕤,刘新芝.
黄早四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重要地位[J]
.玉米科学,1996,4(1):1-6.
被引量:50
10
叶雨盛,宇文强,戴保威,马传新,田兴文.
地方种质资源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利用[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24(5):435-437.
被引量:15
1
孟繁盛,付金宁.
赤峰市玉米杂交种的应用现状及种质基础浅析[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5(5):87-89.
被引量:2
2
王新勤,李福平,张晓丽.
山西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J]
.山西农业科学,2002,30(1):31-34.
被引量:4
3
未文良,汪建来,张文明,赵莉,姚大年.
安徽省8个小麦推广品种产量因素结构特点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626-1627.
被引量:8
4
刘旭,刘中杰,刘俊,李卉.
丹玉系列玉米杂交种审定品种统计分析[J]
.新农村(黑龙江),2016,0(6):28-29.
5
于光华.
应当重视优质小麦的选育和推广[J]
.黑龙江农业科学,1989(6):38-39.
6
郭天财,王志和.
要重视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J]
.河南科技,1990,A00(10):6-7.
7
王腾金,刘振卓.
优质杂交稻博Ⅲ优273的选育和推广[J]
.广西农业科学,2004,35(4):288-288.
8
李洪杰.
河北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述评[J]
.河北农作物研究,1993(4):10-16.
被引量:1
9
陈举林,苏波,邹仁峰,王玉新,马冲.
山东省玉米种质基础及杂种优势模式分析[J]
.作物研究,2000,14(1):21-23.
被引量:2
10
李成庆,殷复伟,柳新明,李莹,李杰.
冬小麦产量性状改良的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13(23):42-42.
辽宁农业科学
199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