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2000年第1期78-84,共7页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83
-
1姚进忠.激进抑或中庸:家庭抗逆力的属性争论与本土延展[J].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21(1):116-146. 被引量:4
-
2席兴利.中国现代某些典型标志的传统哲学意蕴[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23(3):77-79. 被引量:2
-
3黄晓莎,孙永军.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改进:一种中国文化的视角[J].社会工作,2010(4):8-11. 被引量:4
-
4高占伟.金庸小说中的儒道佛[J].文艺评论,1999(4):77-80. 被引量:4
-
5邓绍秋.禅与审美心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2):83-87. 被引量:2
-
6赵敦华.中西形而上学的有无之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2):208-215. 被引量:11
-
7杨荫浏.国乐前途及其研究[J].中国音乐学,1989(4):4-15. 被引量:76
-
8郑家栋.走出虚无主义的幽谷——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辨异[J].中国社会科学,1995(1):128-138. 被引量:15
-
9鲁文忠.虚静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33(4):91-97. 被引量:6
-
10胡玉松.从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看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4):371-372. 被引量:8
引证文献13
-
1顾晓燕,陈雅楠.“致静笃”的审美心境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19):38-39.
-
2唐振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说创作心理机制释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03-105.
-
3陈瑞娟.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9(11):21-22. 被引量:1
-
4徐明辉.老庄“虚静”之比较观[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1(3):73-75.
-
5仉春辉.道家思想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4,31(6):131-135. 被引量:1
-
6李通.源于传统文化的原创家具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16):5-7. 被引量:28
-
7赵映蕊.庄子哲学的现代接受举隅——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33(3):9-13. 被引量:1
-
8胡立新.道家虚静人生观精义及其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价值[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7,37(2):34-42.
-
9黄丽荧.《虚籁》何谓“虚”?--对刘天华先生音乐意蕴的解读[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1):67-72. 被引量:1
-
10王可欣.从工夫论和境界论看庄子的“虚室生白”[J].今古文创,2022(38):66-68.
二级引证文献36
-
1韩儒派.榫卯结构在当代首饰创作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0(2):117-119.
-
2王晓晨,王时英.原研哉的“白”设计理念的研究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6,37(8):170-172. 被引量:3
-
3杨光.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启发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6(7):20-20.
-
4潘文芳.基于钢管材料的现代金属家具创新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23(8):39-41. 被引量:9
-
5李小红.产品语意在新中式家具传承的运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23(9):14-15. 被引量:8
-
6陈梦琳,高旭.李觏对儒学的态度[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3):1-4.
-
7鲍慧平,张帆,高浩.从2016上海家具展看中国原创设计的坚守与突破[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23(11):20-22. 被引量:2
-
8尤毅恒,干静,张晶,李柏翰,周甜,罗广顺.傣族元素应用于家居产品设计的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24(1):31-33. 被引量:13
-
9王少华,肖德荣.基于禅文化的新中式家具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24(1):80-81. 被引量:34
-
10陈静.榫卯元素在现代设计领域的拓展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7,38(6):138-142. 被引量:17
-
1名人[J].中考金刊,2008(4):19-19.
-
2吴镕.乐斋杂文(三篇)[J].炎黄世界,2013(4):39-39.
-
3苏芹.论中国古典诗歌和帝制之间的共谋——以宇文所安笔下的唐诗为例[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5(5):17-20.
-
4黄玲君.现代诗经[J].诗歌月刊,2009,0(2):58-58.
-
5刘立志.荀子与两汉《诗》学[J].中国文学研究,2001(2):15-19. 被引量:6
-
6田华.诗歌教学中的“心理距离”[J].湖南教育(中旬)(B),2011(5):52-52.
-
7徐金金.细读要用心[J].家教世界,2013,0(8X):56-57.
-
8杨洁.从宇宙论的角度看莎翁的十四行诗《能否把你比作夏日》[J].青年文学家,2010,0(18):14-14.
-
9军.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J].周易研究,2000(4).
-
10李建武.人性的解蔽与整合——再论《金瓶梅》作者的人性观[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2(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