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文科综合班培养方案为个案
被引量:4
出处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3-26,共4页
China Adult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40
-
1袁舟.一部媒介管理学的扛鼎之作——评邵培仁新著《媒介战略管理》[J].新闻实践,2003(10):50-51. 被引量:3
-
2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9-15. 被引量:105
-
3张传恒,王根厚,王训练.地质学理科基地班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5,14(1):49-52. 被引量:5
-
4刘建波,潘懋,张立飞,郑海飞.当前我国地质类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认识误区——地质类本科教育与本科后续教育的协调与统一(一)[J].中国地质教育,2003,12(3):1-3. 被引量:11
-
5傅伯荣.系统·科学·新颖——评邵培仁、刘强的《媒介经营管理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9(3):49-49. 被引量:4
-
6吕维雪.关于培养高规格人才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6,32(1):16-20. 被引量:2
-
7杜骏飞.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略论邵培仁同志传播学研究实绩[J].淮阴师专学报,1992,14(1):79-82. 被引量:5
-
8邵培仁.我是怎样走上传播学之路的[J].淮阴师专学报,1992,14(1):83-84. 被引量:3
-
9陈兵.邵培仁与中国当代传播学[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0(6):131-136. 被引量:7
-
10来茂德,楼程富.求是创新 追求卓越——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4(9):29-30. 被引量:7
引证文献4
-
1王莉,吴砂.医学院校特色文科人才培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21(6):57-58. 被引量:7
-
2邹晓东,李铭霞,陆国栋,刘继荣.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浙江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8(1):64-74. 被引量:85
-
3夏岩,宁宇,陆培民.高质量数学物理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2):78-80.
-
4闫欢.邵培仁教育传播理论与实践探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43(11):98-10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94
-
1朱成康,童琳琳,蔡佳燕.比较研究视角下的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58-62. 被引量:1
-
2陈婵,邓勇新,李拓宇,邵琪涵.全球工程教育改革历史文献评述:1990年代[J].科教发展研究,2023(2):62-89. 被引量:2
-
3骆桦,徐映红.提高班拔尖创新人才数学建模能力培养问题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162-162. 被引量:1
-
4程勇,徐竹林,刘隽.勇于改革创新 推动学科专业发展[J].中医教育,2009,28(1):17-20. 被引量:1
-
5张翔,薛军,张太明,张亮,闫磊磊.基于STS教育思想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9,22(3):41-43. 被引量:19
-
6齐莉,向晓辉,晋玉章.STS教学模式在救援医学人才培养中的探索[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10):963-964. 被引量:1
-
7曾尔雷.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6-29. 被引量:25
-
8高东磊,周刚,王强.我国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与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2):8-11. 被引量:25
-
9覃利.关于地方高校本科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1(28):185-187. 被引量:3
-
10宗山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学员队应该发挥的职能和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B11):116-117. 被引量:1
-
1易良斌.“七环”探究:引领学生智慧地解决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6,0(1):8-10.
-
2孙维城.谈"文科综合实验班"的综合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6):112-114.
-
3李英姿,李斌.新世纪高师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相关问题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9S):154-154.
-
4刘莹.技术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写作教学改革与研究——以锦城学院为例[J].写作,2015,0(5):9-12.
-
5熊伟.做好跨世纪文科人才的培养工作[J].设计艺术研究,1998(4):28-29.
-
6徐兆仁.新世纪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22-24. 被引量:23
-
7方涛.论高校文科教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性[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4(2):34-38.
-
8金一平,吴婧姗,陈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和成功实践——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强化班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0(3):132-136. 被引量:51
-
9娄延常.21世纪文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1(6):25-27.
-
10吴秀明,戴燕.文科人才培养规格与本、硕、博关系的处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9):27-31. 被引量: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