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意象
被引量:
4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是森林的代名词,其文学隐喻既象征个人与自由,也象征危险与罪恶。荒野意象的二元性在殖民地初期是作为真实的历史加以记载的,早期作家对荒野有着切身的感受,他们对自身经历的容观叙述成了后来作家遵循的隐喻之一。美国作家往往从荒野中获取灵感,把荒野理想化,将其描写成摆脱社会限制的理想王国。荒野意象是整个美国文学发展中的主要母题之一,并形成了美国文学的传统。
作者
杨金才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8-65,共8页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关键词
美国文学
荒野
意象
象征
作家
客观叙述
母题
自身
自由
罪恶
分类号
I7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63
引证文献
41
二级引证文献
127
参考文献
15
1
DanielJ.Boorstin,TheAmericans:theColonialExperience(NewYork:RandomHouse,Inc.,1958),p.1.
2
DaleVanEvery,ForthtotheWilderness:TheFirstAmericanFrontier(NewYork:WilliamMorrowandCompany,1961),pp.43-44.
3
NathanielHawthorne,TheScarletLetter(NewYork:AmscoSchoolPublications,Inc.,1962),p.171,p.162,p.178,p.190,p.173.
4
L.H.Leder,Americafrom1603to1789:PreludetoaNation(Minneapolis:BurgessPublishingCompany,1972,pp.60-61,p.130.
5
FrederickJacksonTurner,TheFrontierinAmericanHistory(NewYork:HenryHoltandCompany,1947),pp.40-41,p.4.
6
VernonL.Parrington,TheColonialMind.,1620-1800.Vol.1ofMainCurrentsinAmericanThought(NewYork:Harcourt,Brace&World,Inc.,1954),p.140.
7
WilliamBradford,OfPlymouthPlantation,1620-1647(NewYork:AlfredA.Knopf,1959),p.62.
8
JohnWinthrop,"Journal"inAmericanLiteratureSurvey,Colonialand.Federal.to1800,ed.MiltonR.SternandSeymourL.Gross(NewYork:TheVikingPress,1968),p.59,p.156.
9
MelvinBackman,"TheWildernessandtheNegroinFaulkner's'TheBear'"inCriticalApproachesinAmericanLiterature,Vol.Ⅱ,ed.RayB.BrowneandMartinLight(NewYork:ThomasY.CrowellCompany,1965),p.323.
10
SamuelL.Clemens,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NewYork:FranklinWatts,Inc.,1946),p.387.
共引文献
1
1
杨德祥.
论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清教影响[J]
.甘肃社会科学,2002(6):60-62.
被引量:13
同被引文献
263
1
陈才忆.
从《熊》看福克纳对美国白人文明的反思[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76-80.
被引量:5
2
刘永杰.
当代美国戏剧的生态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7(1):57-60.
被引量:13
3
陈希我.
我们的文学真缺什么?[J]
.南方文坛,2003(5):45-46.
被引量:4
4
刘自学.
理性化:现代化的本质——韦伯对西方兴起的解读[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8-90.
被引量:1
5
赵丽.
《红字》中珠儿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J]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6(2):55-60.
被引量:1
6
李玲,张跃军.
从荒野描写到毒物描写:生态批评的发展趋势[J]
.当代外国文学,2012,33(2):30-41.
被引量:11
7
田俊武.
霍桑《红字》中的人名寓意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1999,21(1):99-103.
被引量:54
8
叶平.
关于环境伦理学的一些问题——访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教授[J]
.哲学动态,1999(9):32-34.
被引量:31
9
侯文蕙.
美国环境史观的演变[J]
.美国研究,1987,1(3):136-154.
被引量:25
10
张璐.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谈儿童影片[J]
.当代电影,1988(4):94-97.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41
1
陈媛媛.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理性主义主题[J]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2):31-34.
2
李婷婷.
行走在荒野上的女人——美国荒野女性文化诗学建构简论[J]
.作家,2010(24):69-70.
3
李玲,张跃军.
从荒野描写到毒物描写:生态批评的发展趋势[J]
.当代外国文学,2012,33(2):30-41.
被引量:11
4
李鑫.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家”的荒原意象解读[J]
.神州,2014(6):9-9.
5
陈靖怡,周君才.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荒野与文明[J]
.湖北社会科学,2014(7):114-116.
6
刘红霞.
被排斥于“圣地”之外的女人——生态批评视野中的《菊花》[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1):85-88.
被引量:1
7
张燕.
论《红字》与《荆棘鸟》中荒野的意象[J]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3):56-59.
被引量:3
8
李世存.
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自然描述中的现实关怀[J]
.宜宾学院学报,2008,8(11):56-59.
被引量:1
9
朱新福.
美国文学上荒野描写的生态意义述略[J]
.外国语文,2009,25(3):1-5.
被引量:22
10
阳根华,李定春.
霍桑短篇小说的宗教叙事伦理研究[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4):68-7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27
1
郑成英,黄泽火.
荒野文学视角下《荒野生存》的主题分析[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156-158.
被引量:1
2
李强云.
浅析《红字》中珠儿的象征意义[J]
.绥化学院学报,2009,29(1):83-84.
被引量:4
3
刘小杏.
《红字》中霍桑矛盾思想观念的折射[J]
.长城,2012(6):71-72.
4
李玲,张跃军.
从荒野描写到毒物描写:生态批评的发展趋势[J]
.当代外国文学,2012,33(2):30-41.
被引量:11
5
杨红梅.
解读《菊花》中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心理历程[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5-37.
被引量:2
6
臧晓虹.
从《红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霍桑的反超验主义思想[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3):21-23.
被引量:1
7
徐玉红,宋金花,李珊.
《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意识评价视角分析[J]
.世纪桥,2010(21):27-28.
8
郭雯.
《皮袜子故事集》VS万宝路广告——浪漫主义色彩下的生态“回归”[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68-71.
9
王淑会,杨粮称,陈恒.
《红字》中珠儿的模糊性[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1(7):144-145.
被引量:2
10
刘媛,阳根华.
从宗教叙事伦理看霍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J]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4):85-88.
1
于科先.
对美国文学当中的“荒野”意象的研究[J]
.语文建设,2013(09X):49-50.
被引量:1
2
孟志明.
论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意象[J]
.作家,2014,0(02X):93-94.
3
王艳红.
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意象窥探[J]
.芒种,2014(4):167-168.
4
王晓卿.
浅析荒野意象和《红字》中的男性角色[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11):176-177.
5
周岳琳.
阿特伍德的成长经历与荒野意象[J]
.青春岁月,2013,0(4):23-23.
6
王焕阁.
“城乡交叉地带”下的流动性与反思--以小说《人生》为例[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7,0(2):60-62.
7
张永.
论芦焚乡土小说创作的荒野意象[J]
.齐鲁学刊,2002(3):38-41.
被引量:4
8
王惠.
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野趣与生意[J]
.鄱阳湖学刊,2010(2):98-104.
被引量:1
9
何洋洋.
普希金诗歌中的“荒野”意象[J]
.俄语学习,2016(5):44-50.
被引量:3
10
戴珂.
从个体生命体验的角度分析《红字》中的荒野意象[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4(8):39-41.
外国文学研究
2000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