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1-66,共6页
Foreign Literature
同被引文献69
-
1赵旭东.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复兴的二律背反[J].社会科学,2007(1):54-62. 被引量:64
-
2于连.新世纪对中国文化的挑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6(3):45-45. 被引量:11
-
3富永健一,严立贤.“现代化理论”今日之课题——关于非西方后发展社会发展理论的探讨[J].国外社会科学,1986(4):1-10. 被引量:13
-
4赵中建.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1998,28(1):33-39. 被引量:16
-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J].求是,1996(21):5-16. 被引量:31
-
6衣俊卿.从日常生活批判到哲学人类学——中国现代化的宏观理论构想[J].天津社会科学,1992(1):11-17. 被引量:4
-
7赵健.从学习创新到教学组织创新——试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理论背景、分析框架与教学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24(7):18-20. 被引量:53
-
8平章起.成人仪式·伦理·青年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1(2):51-55. 被引量:7
-
9郑太年.文化与课程学习研究的变迁[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2):14-18. 被引量:2
-
10胡建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1):5-9. 被引量:79
引证文献11
-
1韩云波.大陆新武侠与武侠小说的文体创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6):137-140. 被引量:13
-
2阎嘉.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6,26(9):62-66. 被引量:99
-
3钟厚涛.资源开掘·范式转换·动态生成——简析中国比较文学主体身份现代建构的策略取向[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4):55-58.
-
4郝明君,靳玉乐.教育研究中如何运用文化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5):8-9. 被引量:1
-
5刘利,陈清华,余芳.高职院校“实习场”学习环境的文化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4):68-71.
-
6王昌民,王凌.大学教育质量的文化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9(20):5-13.
-
7王登峰.湖北某地农村青少年参与家庭打牌探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30(3):11-12.
-
8王光利.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身份与建构[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38(3):54-59. 被引量:2
-
9阎嘉.重返“活的文化”研究:霍加特、威廉斯与文化研究的分化[J].学术研究,2021(10):148-154. 被引量:2
-
10季中扬.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方向与核心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3):39-50.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124
-
1陈聪,伍剑云.语言-行为-文化——谭恩美小说《喜福会》的述行性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382-389.
-
2邓海丽.论文学立场:雷蒙·威廉斯与《毛泽东论文艺》[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3,26(2):33-51.
-
3王敏.当代社会消费的认同问题[J].作家,2010(10):175-176.
-
4陈夫龙.批判中建构:论鲁迅与侠文化精神[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4):26-31. 被引量:9
-
5王剑.“活法”与金庸武侠小说创作[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4):32-35. 被引量:1
-
6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J].南京社会科学,2007(2):83-88. 被引量:47
-
7黄群英.浪漫的别样风味——解读玄幻小说之魅[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7(6):115-116. 被引量:1
-
8邹威华.后殖民语境中的文化表征——斯图亚特·霍尔的族裔散居文化认同理论透视[J].当代外国文学,2007,28(3):40-46. 被引量:25
-
9陈夫龙.转化与再造:老舍对侠文化的改造思路[J].宁夏社会科学,2007(4):148-151. 被引量:4
-
10陈爱敏.流散书写与民族认同——兼谈美国华裔流散文学中的民族认同[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4(2):77-81. 被引量:10
-
1许宁.现代新儒家论文化与人的关系[J].学术研究,2002(9):28-31.
-
2陈建宪.温柔的人有福了──“好客得报”母题比较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0,22(2):94-100. 被引量:1
-
3刘宇.剧场性视阈下高行健戏剧创作[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7):119-120.
-
4胡亚敏.论差异性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12,34(4):39-45. 被引量:17
-
5马季,石舒清.笨拙·深情·简单·迅疾[J].文学界(原创版),2008,0(10):12-15. 被引量:1
-
6赵海彦.我对“文学——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解[J].北京社会科学,1999(3):61-65.
-
7饶绍君.高行健笔下的梵净灵山[J].理论与当代,2015(8):50-52.
-
8吴海庆.论王夫之对“文”的理论贡献[J].文史哲,2008(2):121-127. 被引量:1
-
9王淑秋.苏联学者对文化理论迫切问题的研究[J].哲学动态,1987(4):16-19. 被引量:1
-
10朱万曙.明清时期商人的文学创作[J].文学评论,2008(3):64-72. 被引量: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