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乐”的超越与“仁”爱之美——孔子美学的“类”觉醒本质探源 被引量:2

Between the transcendental 'happiness' and the beauty of 'benevolence':Exploring the nature of 'kinds' in the Confucian aesthetics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孔子美学通过人生的“乐之”境界 ,明确提出了其对美的形成根源的根本看法 ,指出了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奠定了儒家美学的“类”本体论基础。“里仁为美”体现了他的入世致用和境界物化的美学内容 ,是“乐之”境界的“仁”学实践。而“大同”理想则体现了他对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发展“类”归宿的天才觉悟及对异化的断然拒绝 ,表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感应相通、呼吸与共、和谐相处的可能性 ,即在与天“同一”的“乐”的和谐态中所达到的超生物和超社会的审美存在 ,这是人性在获得物质和社会的非异化满足后的美学归宿。
作者 张立斌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3-69,共7页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 1《论语·雍也》,中华书局1983年版
  • 2.《乐记》[M].,..
  • 3.《论语·泰伯》[M].,..
  • 4.《论语·述而》[M].,..
  • 5.《论语·先进》[M].,..
  • 6.《论语·季氏》[M].,.第172页.
  • 7.《论语·为政》[M].,..
  • 8.《论语·颜渊》[M].,..
  • 9.《孟子·梁惠王下》[M].,..
  • 10.《论语·里仁》[M].,..

共引文献1806

同被引文献39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