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基于波特—劳勒综合型激励理论的高校激励机制
被引量:
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应用波特—劳勒综合型激励模式,对当前高校激励机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了影响努力、绩效、奖酬、满意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波特———劳勒综合型激励理论的高校激励机制。
作者
张鑫
冯跃
李国昊
机构地区
河海大学商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大学
出处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4-96,共3页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基金
南京工程学院教研基金资助项目"经管类专业教师素质和能力结构的研究"[GY200424]
关键词
激励
波特—劳勒综合型激励理论
高校激励机制
分类号
G647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56
同被引文献
224
引证文献
34
二级引证文献
129
参考文献
5
1
王东升,李娅娜.
人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16-121.
被引量:12
2
赵蒙成.
论高校教师激励系统的构建——兼评高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7(1):34-38.
被引量:22
3
石鸥,王昌善.
高校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机制的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2004(1):1-5.
被引量:28
4
Carmichael, L. (1988). Incentives in Academics: Why is There Tenure: [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6.
5
Gomez- Mejia, L. and D. Balkin. (1992). Determinants of Faculty Pay: an Agency Theory Perspective [ J ].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5.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迈克尔比尔 等.管理人力资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
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熊川武.管理心理学,1996.
4
赵允德.关于岗位聘任与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关系的研究.
5
李江源.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特征及缺失[J]
.高等教育研究,2001,22(2):32-35.
被引量:24
6
冯晓光,朱继洲.
“形体”与“机能”——研究型大学综合校力评价的侧重点[J]
.教育发展研究,2002,22(2):29-31.
被引量:11
7
裴云.
艰难的选择——大学排名中的质量评价问题[J]
.教育发展研究,2002,22(11):67-70.
被引量:12
8
黄伟.
深化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3(2):42-44.
被引量:52
9
杨春如,陈厚丰,欧阳玉.
对高校实行岗位津贴制度的思考和建议[J]
.中国高等教育,2003(5):36-37.
被引量:13
10
姚继军.
对现阶段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反思[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1(2):44-46.
被引量:12
共引文献
56
1
刘锦贻.
对我国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再探讨[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62-64.
2
杨晓鸿.
“教授不教”的制度因素探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4,20(S1):366-368.
被引量:4
3
高慧.
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源开发[J]
.西北人口,2001,22(4):4-7.
被引量:5
4
周晓健.
美国高等学校管理的改革对我国高校管理的启示[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5):7-11.
被引量:4
5
王学东.
论强化内激励与提高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9(5):26-28.
被引量:5
6
王晓萍,陈家玉,曹石珠,李晓明.
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激活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机制研究与探索[J]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6):110-114.
被引量:4
7
邓尚民.
建立与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人才机制[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20(2):115-117.
被引量:2
8
刘耀文.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要以教师为本[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2):178-179.
9
马振耀,赵国祥.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考[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6):149-152.
被引量:4
10
孙星.
高校的激励机制研究:文化视角[J]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2):121-124.
同被引文献
224
1
黄敏婷.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构建[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6):180-181.
被引量:5
2
汪雯,曾湘泉.
美国公立高校薪酬治理体系的研究与启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0):80-85.
被引量:8
3
李勇.
人力资本与高校激励机制改革[J]
.中国市场,2006(22):46-47.
被引量:1
4
胡守忠,徐卫.
高校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分析[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z1):155-157.
被引量:15
5
董漫雪.
高校管理群体的激励机制研究[J]
.教育探索,2008(1):64-65.
被引量:15
6
黄金顺.
职业生涯视野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探索[J]
.现代教育论丛,2007(2):21-23.
被引量:30
7
赵红州.
关于科学家社会年龄问题的研究[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79,1(4):29-44.
被引量:68
8
刘澍.
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及其应用[J]
.石家庄大学学报,1999,11(2):15-16.
被引量:3
9
姜向阳.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设计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04,20(6):71-74.
被引量:31
10
蒋跃进,梁樑.
团队绩效管理研究述评[J]
.经济管理,2004,30(13):46-49.
被引量:27
引证文献
34
1
王艳霞,濮绍京.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S1):65-67.
被引量:4
2
张鑫.
南京市民营经济人力资源收入分配、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2005(S1):190-194.
3
顾云华.
高校横向科研综合激励机制研究[J]
.科技和产业,2008,8(12):72-75.
4
李肖夫.
以人为本构建知识员工的激励机制[J]
.管理观察,2008(17):198-199.
5
成尚军.
摸清教师需求 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J]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2):105-107.
被引量:3
6
李家鹏.
论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策略[J]
.江苏高教,2008(1):103-104.
被引量:12
7
杨艳敏,李振华.
浅析第六代土木工程师的培养[J]
.长春大学学报,2008,18(12):97-99.
被引量:2
8
李慧敏.
高校激励机制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21(3):40-42.
被引量:8
9
袁燕,俎文红,黄春丽.
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研究[J]
.现代交际,2009(11):88-89.
被引量:3
10
何宝国.
高校教师管理激励机制探析[J]
.经济师,2010(10):112-112.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
129
1
陈俊.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优化研究[J]
.科教导刊,2023(21):78-80.
2
肖培云,杨永寿,刘光明.
调整药学课程体系 创建新型教育模式[J]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7(4):73-75.
被引量:10
3
陈春莲.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上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建设[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20(3):23-25.
被引量:2
4
罗春燕,唐艳灿.
优秀高校教师核心素质的质性研究[J]
.文教资料,2009(15):159-161.
被引量:1
5
徐国财,吉小利,邢宏龙,张晓梅.
青年教师培养的措施与实践[J]
.时代教育,2009(9):134-135.
被引量:2
6
樊鹏武.
完善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2009(30).
被引量:8
7
王爱文.
关注教师的需要建立高职院校教师的激励机制[J]
.知识经济,2010(4):150-151.
被引量:2
8
徐国财,张晓梅,吉小利,邢宏龙.
教师实践能力的特征及其培养[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92-94.
被引量:21
9
王丽菲.
谈谈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J]
.现代交际,2010(6):174-174.
被引量:2
10
袁萍.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之我见[J]
.中国科技博览,2010(23):219-219.
1
赵爱华.
高校激励机制的着力点[J]
.瞭望,2004(19):56-56.
被引量:7
2
羊森.
关于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2(5):52-54.
被引量:6
3
贾楠,李雪平.
激励机制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J]
.成功,2008(10):234-235.
被引量:4
4
王云平.
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J]
.引进与咨询,2005(6):29-31.
被引量:6
5
马跃如,李娟.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内陆高校激励机制问题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2002,18(1):80-82.
被引量:16
6
林娇.
试析波特—劳勒综合型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6):80-81.
被引量:2
7
董彦芳,李金英.
建立高校激励机制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100-101.
8
林凤.
基于柔性管理的高校激励机制[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80-82.
被引量:5
9
常瑞.
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构建探讨[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0(5X):76-76.
被引量:6
10
武永乐,朱晓林,侯彬,谷东杰.
新形势下高校激励机制创新研究的多维思考[J]
.学理论,2013(3):216-217.
被引量:2
江苏高教
200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