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17
-
1叶勇.硫影响茶树氮代谢内在机理的探讨[J].福建茶叶,1993(1):14-16. 被引量:7
-
2骆耀平,须海荣,童启庆.部分福建茶树资源苗期生物产量与光合特性的相关研究[J].福建茶叶,1993(1):16-19. 被引量:3
-
3须海荣,童启庆,骆耀平,陈玉银,洪健.浙江茶树资源光合特性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2,20(S1):48-52. 被引量:9
-
4陈玉银,洪健,须海荣,童启庆.茶树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及其与光合速率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2,20(S1):58-62. 被引量:4
-
5赵和涛.茶树光合作用特点及提高光能利用率途径[J].广西热作科技,1992(4):29-32. 被引量:1
-
6陶汉之.茶树光合日变化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1,17(6):444-452. 被引量:94
-
7徐小牛.间作茶树光合作用生理生态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1,27(4):259-263. 被引量:17
-
8陶汉之.茶树光合生理的研究[J].茶叶科学,1991,11(2):169-170. 被引量:5
-
9王义彰,戴小杰,汪勇,郭金华.AT—3试剂对茶树生理效应的研究[J].茶叶通讯,1991(1):11-14. 被引量:1
-
10叶乃兴,陈兴琰.茶树的叶色、光合色素与单叶净光合速率的相关分析[J].茶叶科学技术,1990,0(2):14-19.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17
-
1薛德榕,作物的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1973年
-
2庄雪岚,茶叶科学,1964年,1期,33页
-
3匿名著者,呼吸作物与光合作用作物生理讲座.5,1962年
-
4许大全,植物生理学报,1987年,13卷,2期,154页
-
5陶汉之,植物生理学通讯,1986年,6期,43页
-
6陶汉之,茶业通报,1985年,3期,21页
-
7高煜珠,植物生理学报,1981年,7卷,4期,327页
-
8陶汉之,茶业通报,1980年,2期,29页
-
9沈允钢,植物生理学通讯,1980年,2期,37页
-
10王立.初议我国茶树种质资源保存问题[J]中国茶叶,1988(06).
共引文献129
-
1林金科.田间茶树净光合速率及其生态生理因子的日变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0(3):294-299. 被引量:26
-
2李庚飞.不同郁闭度对茶树净光合速率及茶园生态因子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13,40(3):50-53. 被引量:7
-
3黄成林,吴泽民,姚永康,徐小牛.遮荫条件下绞股蓝光合作用特点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2099-2103. 被引量:27
-
4张文锦,梁月荣,张方舟,陈常颂,张应根,陈荣冰,翁伯奇.覆盖遮荫对乌龙茶产量、品质的影响[J].茶叶科学,2004,24(4):276-282. 被引量:63
-
5苏印泉,逄焕明,杨吉安,李百莹,邱直赞,田元成.椿-茶天然混交茶园生理生态研究初报[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4,9(2):9-13. 被引量:6
-
6翁伯琦,张文锦.乌龙茶覆盖遮荫技术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B06):16-21. 被引量:10
-
7李素芳,陈树尧,成浩.茶树阶段性返白现象的研究──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J].茶叶科学,1995,15(1):23-26. 被引量:34
-
8周志翔.林茶间作下的光照条件与茶树生理生态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1995,14(3):56-63. 被引量:24
-
9齐桂年.在茶学研究中正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的思考──对《茶树良种苗期生物产量与光合特性的相关研究》等文统计分析的商榷[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5,13(2):238-241.
-
10陶汉之,周良骝,方一平,程茱萸,周建军.茶树蒸腾特性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5,6(4):349-354. 被引量:24
同被引文献15
-
1张文锦,梁月荣,张方舟,陈常颂,张应根,陈荣冰,翁伯奇.覆盖遮荫对乌龙茶产量、品质的影响[J].茶叶科学,2004,24(4):276-282. 被引量:63
-
2王恒明,吴凌志,周茂山.栗茶间作对北方茶树生长及绿茶产量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5,26(2):139-141. 被引量:21
-
3陶汉之,王镇恒.我国茶树光合作用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茶叶科学,1995,15(1):1-8. 被引量:34
-
4袁卫明,张凯,蔡健华.太湖洞庭山白沙枇杷资源的开发利用[J].苏南科技开发,2007(1):60-61. 被引量:3
-
5章铁,刘秀清.栗茶间作模式对茶树光合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34(2):244-247. 被引量:16
-
6肖润林,王久荣,单武雄,黎星辉,宋同清,汤宇.不同遮荫水平对茶树光合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6):6-11. 被引量:110
-
7刘志龙,方建民,虞木奎,王臣,刘洪剑.三种林-茶复合林分中环境因子和茶的光合特征参数的日变化规律[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18(2):62-67. 被引量:27
-
8陈佩,杨知建,肖润林.遮阴对茶园生态环境及其茶树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604-5605. 被引量:26
-
9赵甜甜,蔡新.不同遮荫度下茶树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3):38-41. 被引量:24
-
10林金科,詹梓金,赖明志.铁观音茶树的光合特性[J].茶叶科学,1999,19(1):35-40. 被引量:16
二级引证文献15
-
1郑新强,梁月荣,陆建良,赵东.2011年茶树遗传育种进展[J].茶叶,2012,38(1):9-18. 被引量:3
-
2董华芳.番茄玉米间作对番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7696-7698. 被引量:2
-
3涂良剑,林用松,杨志坚,黄则栋,赵文净,孙平,严婷婷,郑金贵.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儿茶素组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8):227-233. 被引量:1
-
4万盼,刘芸,黄小辉,熊兴政,彭丽媛,欧阳,袁孝谦,周恺,孟祥江.套种大豆对油桐幼苗光合特性及其生长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9):26-33. 被引量:3
-
5洪文君,申长青,黄久香,黄川腾,庄雪影,蒋谦才,王家彬.广东中山四药门花自然与栽培种群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7,30(9):1969-1974. 被引量:6
-
6傅海平,周品谦,王沅江,包强,谢念祠.茶园间作高杆绿肥“茶肥1号”不同刈割处理对茶树光合日变化的影响[J].茶叶通讯,2018,45(1):14-19. 被引量:11
-
7翟杨,王福楷,任梦星,张孟婷,康晓慧,张洪.川西北高山复合茶园夏季趋黄蓝色昆虫的种群动态[J].贵州农业科学,2019,47(4):64-68.
-
8林雨晴,胡洋健,李宗军,秦丹,侯爱香.杨梅的功能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2019(14):90-93. 被引量:3
-
9肖文敏,张虹,任志红,吴焕焕,杨圣祥,王俊杰,孙海伟.遮光颜色对夏季北方茶园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22,38(4):36-45. 被引量:3
-
10史凡,黄泓晶,陈燕婷,陈李林.间套作功能植物对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J].茶叶科学,2022,42(2):151-168. 被引量:14
-
1谭和平,王银华,李中林.投产茶园磷、钾肥施用效果试验[J].四川农业科技,1991(1):33-34.
-
2杨红霞,石乔龙,石金芝,李华荣.2014年茶叶“2+X”肥效试验总结[J].农技服务,2017,34(2):24-25. 被引量:1
-
3章传政,黎星辉,朱世桂.国内咖啡光合作用研究[J].热带农业科技,2005,28(3):38-41. 被引量:7
-
4陶汉之,王镇恒.我国茶树光合作用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茶叶科学,1995,15(1):1-8. 被引量:34
-
5金洁,骆耀平.茶树光合作用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2(1):1-5. 被引量:29
-
6曹挥华,余永福,王冬生.三种叶面肥在夏茶生产中应用效果试验初报[J].蚕桑茶叶通讯,2011(4):30-31. 被引量:3
-
7吴自明,张欣,万建民.水稻黄绿叶基因的克隆及应用[J].生命科学,2007,19(6):614-615. 被引量:14
-
8谭和平,黄苹,陈能武.茶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西南农业学报,2001,14(2):97-99.
-
9赵和涛.我国当代茶业科技发展述略[J].农业考古,1994(4):218-221.
-
10郑思乡,鄢明芳,李宗道,李连云.不同倍性苎麻同工酶及光合作用研究[J].中国麻作,1999,21(2):1-4.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