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交往:人理想的存在方式
被引量:4
On Aesthetic Association:The Ideal Way of Existence for Human Beings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20,共8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16
-
1《巽斋文集》卷一,《通荆溪吴运使书》
-
2夏洛特·布勒《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华夏出版社1990,P.58
-
3雅科布松《情感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P.213
-
4金圣叹《鱼庭闻贯》
-
5杜卡斯《艺术哲学新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P.112
-
6.《庄子·天地》[M].,..
-
7列维-布留尔 丁由译.《原始思维》[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18-19页.
-
8布克哈特 何新 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
9赫·曼纽什《怀疑论美学》,辽宁出版社,1990,P.221
-
10弗洛姆《资本主义下的异化问题》,见《异化问题》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P60
共引文献140
-
1肖向东.与文化同在——论钱钟书对中国现代学术之启示兼及钱氏文化性格[J].甘肃社会科学,2004(4):18-23. 被引量:1
-
2张俊芳.试论文艺复兴时期戏剧中的古典源流及其人本精神[J].世界历史,2004(4):110-118. 被引量:1
-
3金燕玉.身体与歌——20世纪90年代后女性文学新话语[J].江海学刊,2004(5):176-180. 被引量:1
-
4金圣东.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J].现代哲学,2000(3):85-92.
-
5侯方.感受听觉艺术中的视觉[J].人民音乐(评论),2004(10):38-40. 被引量:4
-
6梁清华.《易传》的天人合一哲学及其对中国封建法的影响[J].周易研究,2001(2):73-81. 被引量:3
-
7陈鼓应.先秦道家之礼观[J].中国文化研究,2000(2):1-11. 被引量:22
-
8屠友祥.符号的空洞性与充实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4(6):48-54. 被引量:3
-
9张运华.陈白沙道论与道家思想的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2005(2):160-164. 被引量:2
-
10杜道明.从“物中之道”到“味外之旨”——中国古代的直觉思维对象从哲学向艺术的演化[J].中国文化研究,2003(4):106-114.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7
-
1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全集(第1卷)[M].方冈,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
2鲁枢元.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学视野[J].学术月刊,2001,(1):35-42.
-
3[5][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的哲学的体认[M].徐黎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99.
-
4曾令辉.当代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规律及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11(5):48-51. 被引量:23
-
5韩丽颖.论理想信念形成研究的心理学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6):135-138. 被引量:14
-
6李艳红,彭舸珺.试论美育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J].社科纵横,2019,34(4):132-137. 被引量:6
-
7王德胜.学校美育的三个难点与三重关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1-6. 被引量:40
二级引证文献7
-
1张紫嫣,丁峻.电影音乐审美的情感反应之认知机制探究——以《爱乐之城》为例[J].美育学刊,2020,11(5):95-101. 被引量:2
-
2胡俊.神经美学视角下的快乐与审美体验[J].文艺理论研究,2021(3):104-112. 被引量:9
-
3罗维婷.高校美育工作提升路径研究[J].大学(社会科学),2021(6):143-145. 被引量:1
-
4沈焓.美育视域下工匠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4):70-71. 被引量:4
-
5申俊.《卡门》与《茨冈》的比较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2,31(11):41-46.
-
6王金萍,何宇.新时代加强青年美育教育的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2):139-141. 被引量:1
-
7谢彬.美育视域下高职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7(3):34-37.
-
1施立峻.公共空间与文学价值——重新审视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一个视角[J].文艺理论研究,2011(3):31-35. 被引量:1
-
2曾军.作为审美交往活动的“复调”和“对话主义”[J].人文杂志,2011(5):87-95. 被引量:2
-
3尚东涛.论审美的中介约定[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43(1):11-16. 被引量:1
-
4杨春时,简圣宇.巴赫金:复调小说的主体间性世界[J].东南学术,2011(2):177-182. 被引量:21
-
5董馨.古代文论诠释主体的境界层次论[J].思想战线,2003,29(2):95-97.
-
6张光昕.停顿研究——以臧棣为例,探测一种当代汉诗写作的意识结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12):148-161. 被引量:1
-
7袁运隆.失去生命快乐的“末路”——屠格涅夫笔下地主契尔托普哈诺夫形象解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5):66-68.
-
8陶水平,刘衍军.孔子“《诗》可以群”命题的本义还原[J].江西社会科学,2010(9):217-223. 被引量:4
-
9傅其林.论沙夫的马克思主义交往符号学思想[J].学术交流,2015(8):16-23. 被引量:9
-
10王伟.两岸共同文化场中的台湾自然书写运动——以学者型作家吴明益的跨界著述为例[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6,31(5):87-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