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5-19,共5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6
-
1伊藤虎丸在论述日本近代思想时,就将文学与科学相对立,参阅伊藤虎丸:《鲁迅早期的尼采观与明治文学》,收入《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921年周作人在《宗教问题》一文中亦将两者区分开来:"文学总是创造的,情感的,与那分析的、理智的科学实在不能互相调和,因为性质很不相同."
-
2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21页.
-
3[6][7][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7页、第17页、第16页、第73页.
-
4《尼采思想的传播和佛教》[J].太阳,31.
-
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
6北冈正子.《摩罗诗力说材源考》[M].,1983年.5页.
共引文献15
-
1杨凯.《记念刘和珍君》里的人物、事件和历史[J].语文建设,2004(10):30-31. 被引量:1
-
2李峰.鲁迅的文献学成就[J].史学史研究,2004(4):42-47. 被引量:4
-
3陈思和.试论阎连科的《坚硬如水》中的恶魔性因素[J].当代作家评论,2002(4):31-44. 被引量:42
-
4刘延红.历史的穿透力与感受力——论《故事新编》的文化批判和生命体验[J].鲁迅研究月刊,2002(4):63-68. 被引量:7
-
5王乾坤.怀疑:科学之问与人生之问[J].鲁迅研究月刊,2001(1):11-19. 被引量:1
-
6王柯平.《摩罗诗力说》与摩罗式崇高诗学[J].鲁迅研究月刊,2005(4):4-15. 被引量:5
-
7詹志和.鲁迅思想及“著作权”的一段历史公案[J].求索,2006(4):164-166. 被引量:1
-
8徐美燕.“日本体验”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思潮[J].浙江社会科学,2007(3):179-184.
-
9陈平原.长安的失落与重建——以鲁迅的旅行及写作为中心[J].鲁迅研究月刊,2008(10):4-30. 被引量:14
-
10哈迎飞.从国家意识、民族认同与思想革命论周作人的启蒙思想[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6):87-98.
同被引文献159
-
1张宇飞.一个新材源的发现——关于鲁迅《摩罗诗力说》中的“凯罗连珂”[J].鲁迅研究月刊,2020,0(1):73-82. 被引量:6
-
2郭晴云.“尊个性而张精神”──重提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J].昌潍师专学报,2000,19(4):34-36. 被引量:3
-
3张典.《虚无的边界——鲁迅〈野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1(3):70-71. 被引量:1
-
4黄健.价值重构:取向与差异——论鲁迅与新儒家在现代价值观建构上的本质区别[J].鲁迅研究月刊,2001(6):14-23. 被引量:3
-
5沈庆利.黑暗时代的双刃剑——试论鲁迅的农民战争观[J].鲁迅研究月刊,2001(6):24-31. 被引量:2
-
6朱寿桐.《呐喊》:叙事的变焦[J].鲁迅研究月刊,2001(6):32-37. 被引量:2
-
7张箭飞.鲁迅小说的音乐式分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1):43-71. 被引量:9
-
8李福兴.《野草》的生命体验及哲学意蕴[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6):54-57. 被引量:2
-
9闵乐晓.现代意识的孤独与升跃——关于鲁迅《野草》的文化哲学报告[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6(3):61-65. 被引量:3
-
10沈启帆.从鲁迅的“立人”思想想到的[J].上海人大月刊,2013(1):53-5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7
-
1王志蔚.鲁迅“弃医从文”转因研究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0(2):36-41.
-
2孙海军.鲁迅早期思想与日本流行语境研究述评[J].临沂大学学报,2016,38(4):72-77.
-
3孙海军.鲁迅早期思想与日本流行语境研究述评——鲁迅早期思想研究的历史反思之一[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9):12-17.
-
4冯玉文.鲁迅转译:两害相权的无奈选择[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6,36(6):50-55. 被引量:2
-
5苑帅民,秦思思.鲁迅“立人”思想研究综述[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0,36(6):97-103.
-
6廖久明.没有“幻灯片事件”,鲁迅或可走“亦医亦文”之路——鲁迅“弃医从文”原因研究述评[J].鲁迅研究月刊,2024(7):25-41. 被引量:1
-
7姜振昌,王世炎,王寒.新世纪鲁迅研究综述[J].东岳论丛,2003,24(3):29-3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6
-
1黄萍.超越想象的探险 趋于艺术的灵魂——论《故事新编》的艺术追求及其特征[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5):102-104.
-
2赵井春.《故事新编》的文类性质、创作方法、意义与文学本体阐释[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2):53-59.
-
3黄萍,樊林洲.“硬译”还是异化翻译:鲁迅1909年以后的翻译[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7,37(4):86-92.
-
4康伟.鲁迅转译的再研究[J].东北亚外语研究,2021,9(4):18-23.
-
5曹振华.关于鲁迅与抗战的几个问题[J].东岳论丛,2024(12):35-44.
-
6王晓初.《狂人日记》再探讨:奴才、还是启蒙先驱?[J].鲁迅研究月刊,2004(3):17-22. 被引量:2
-
1李志瑾.左翼文学思潮观照下鲁迅“立人”思想的特点[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2):118-120.
-
2吴颖.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个侧面──再论《补天》[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0(3):1-7.
-
3王盛鑫,罗晓畅.对鲁迅“立人”思想的思考和总结[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5(B12):33-34.
-
4邬吉丽.在彷徨中呐喊——鲁迅“立人”思想的内涵及其形成过程[J].学园,2014,0(22):68-69.
-
5蔡洞峰.“精神”的探寻:鲁迅“立人”思想的原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4):55-60.
-
6刘桂萍.浅谈鲁迅的“立人”思想[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3):18-19.
-
7王金双.精英知识分子的楷模——鲁迅“立人”思想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29-130. 被引量:1
-
8李金涛.鲁迅“立人”思想的现实性与超越性[J].鲁迅研究月刊,1998(8):12-16. 被引量:5
-
9邱小群.鲁迅“立人”思想与当代生活[J].党史文苑,2004(4):32-33.
-
10张悦帅.鲁迅“立人”思想的正面阐释[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6(S2):18-1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