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画史到现代艺术史学的转变──张彦远、郑午昌与滕固的绘画史写作方法之比较
被引量:29
The Shift from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of Painting to the Modern History of Art
出处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4-56,共13页
Journal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参考文献19
-
1阮璞.“历代名画记以史传之书而兼具品第、著录性质”,《画学丛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133—136页.
-
2上海美术出版社,于安澜编.《画史丛书》第一册,1962年,第1—126页.
-
3金维诺.《历代名画记》与《唐朝名画录》[J].美术研究,1979(2):58-64. 被引量:9
-
4余绍朱.《书画书录解题》卷一(影印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
5洪再新.古代画学史的超稳定结构《历代各画记》浅析[J].新美术,1987,8(3):42-45. 被引量:15
-
6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M].,1917年..
-
7《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本,1928年10月,第3页.
-
8俞剑华.《中国绘画史》(影印版),上海书店,1992年,第2页.
-
9郑昶编.《中国美术史》第一章,绪论,中华书局,1949年8月第3版,第7页.
-
10朱杰勤.《秦汉美术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第8页.
共引文献22
-
1殷双喜.中国古代画史中的品第与写作[J].美苑,2000(3):44-47. 被引量:2
-
2赵振宇.“艺术地理”研究——中国美术研究的空间面向[J].中华书画家,2013,0(9):91-97. 被引量:1
-
3尚辉.论黄宾虹艺术的海派文化特征——20世纪初海上文化对于确立黄宾虹艺术思想的影响[J].文艺研究,2004(6):108-114. 被引量:2
-
4郑敏惠.现代中国绘画史学体系的建构——评民国时期三部绘画史著作[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5(2):14-16. 被引量:1
-
5顾媛媛.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体例的独创性[J].东南文化,2005(4):73-77. 被引量:4
-
6郭伟其.《金石萃编》卷二十中所见中国艺术史方法论[J].新美术,2006,27(4):41-48. 被引量:1
-
7邵军.《历代名画记》的“编述”性质与援书入画[J].美术研究,2006(3):86-88. 被引量:3
-
8杭春晓.认知眼光与20世纪中国画“传统派”之命运[J].美术研究,2008(3):69-77. 被引量:1
-
9葛华伟.直叙与评论的对立——邓椿《画继》叙论方式研究[J].艺苑,2009(5):56-59. 被引量:2
-
10谢建明,张昕.留学背景与中国艺术史学的现代转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71-7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87
-
1唐卫萍.重论滕固《中国美术小史》的历史价值——从滕固与梁启超的思想交集谈起[J].文化与诗学,2019,0(1):151-168. 被引量:2
-
2温肇桐.论张彦远及其《历代名画记》[J].艺苑(美术版),1987(3):12-14. 被引量:4
-
3罗世平.回望张彦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整理与研究[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5,8(4):4-8. 被引量:3
-
4陈颖.人文主义思想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作品中的表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139-141. 被引量:3
-
5陈池谕.滕固 美术史研究方法论之意义[J].美术,2002(10):102-105. 被引量:6
-
6刘烨,黄信初.浅谈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特征[J].美术大观,2007(4):26-27. 被引量:1
-
7管瑞庭.理想的和谐与自然之眼——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艺术与北欧绘画艺术的再认识[J].美术大观,2007(7):28-29. 被引量:2
-
8周昆叔,严富华,叶永英.花粉分析法及其在考古学中的运用[J].考古,1975(1):65-70. 被引量:6
-
9李伟铭.康有为与陈独秀——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桩“公案”及其相关问题[J].美术研究,1997(3):48-52. 被引量:12
-
10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50-58. 被引量:481
引证文献29
-
1李江华,尹星.浅谈风格学对中国书画鉴定的影响之误区[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2(5):141-142.
-
2陈平.读滕固[J].新美术,2002,23(4):69-81. 被引量:10
-
3郑敏惠.现代中国绘画史学体系的建构——评民国时期三部绘画史著作[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5(2):14-16. 被引量:1
-
4谢建明,徐习文.论滕固构建艺术学科的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3):52-56. 被引量:4
-
5徐习文.艺术学研究方法的典范——论滕固艺术学研究方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7(1):71-73. 被引量:12
-
6徐习文.论美术史研究中的“风格学”[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6(2):78-82. 被引量:2
-
7徐习文.论美术史研究中的“风格学”[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3):50-54. 被引量:3
-
8廖方容,胡春涛.郑昶美术史研究思想阐析[J].艺术探索,2009,23(4):42-45. 被引量:2
-
9谢建明,张昕.留学背景与中国艺术史学的现代转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71-74. 被引量:1
-
10朱剑.郑午昌《中国美术史》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1(1):36-39.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56
-
1顾颖.论滕固的艺术批评及对艺术学研究的贡献[J].艺术学界,2021(2):197-209.
-
2史梦浩,吴卫.滕固艺术教育思想探析——中国近现代设计教育先行者研究[J].美术文献,2022(7):86-88.
-
3李月明.中日美术交流背景下郑昶美术思想再探讨[J].国画家,2021(5):56-58.
-
4戚君子.浅谈艺术教育学的研究方法[J].成功,2013(1):128-128. 被引量:2
-
5王一川.艺术史的可能性及其路径[J].文艺理论研究,2014(4):38-45. 被引量:14
-
6黄厚明,杭春晓.滕固与中国美术考古学的现代转型[J].美术观察,2005(2):94-96. 被引量:6
-
7谢建明,徐习文.论滕固构建艺术学科的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3):52-56. 被引量:4
-
8徐习文.论美术史研究中的“风格学”[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6(2):78-82. 被引量:2
-
9徐习文.论美术史研究中的“风格学”[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3):50-54. 被引量:3
-
10吴玉霞.“风格学”理论的发展[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7(3):62-65. 被引量:6
-
1潘文协.读画与品评——六朝绘画品评之起源考(下)[J].美苑,2015(4):50-60. 被引量:1
-
2文瑞杰.气韵和笔墨:山水画品评标准[J].艺海,2014(1):117-117.
-
3洪再新.科学的著录与现代艺术史学——从海外的中国书画著录工作谈起[J].美术,1990(5):52-54. 被引量:1
-
4高阳.复述与创新——明清绘画品评中的崇古标准及价值[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5(10):104-107.
-
5金炳宗.中国绘画品评中的儒家思想[J].当代韩国,2002(2):58-61.
-
6肖寿林.顾恺之传神论解析[J].青春岁月,2014,0(3):94-94.
-
7陈池瑜.势壮境阔 笔健墨妙——观阮荣春教授的国画作品[J].美术大观,2015(4):14-15.
-
8董博芳.浅析中国古代绘画品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美术界,2017,0(2):87-87. 被引量:1
-
9王业康.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在现代速写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与意义[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3(10):60-61.
-
10田志平.统摄万象,内外交融(续)——对戏曲程式的几点新认识[J].戏曲艺术,2006,27(1):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