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5-506,共2页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同被引文献239
-
1袁晓琳,肖少北.青少年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11):69-72. 被引量:1
-
2李文道,钮丽丽,邹泓.中学生压力生活事件、人格特点对压力应对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4):8-13. 被引量:78
-
3巫正鸿.中学生人格现状分析与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17(S1):206-209. 被引量:5
-
4丁芳.儿童的道德判断、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5):77-80. 被引量:48
-
5王希永.北京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1999(9):23-27. 被引量:21
-
6才果.青海高原藏汉高中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1998,9(2):60-66. 被引量:5
-
7王耘,陶沙,李玲.家庭环境对母亲抚养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17-21. 被引量:30
-
8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50-53. 被引量:62
-
9葛明贵,张履祥.中小学智力超常学生人格发展特点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11(4):12-15. 被引量:1
-
10陈红.女中学生的心理困扰与教育对策[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11(4):59-63.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29
-
1聂衍刚,郑雪.中学生人格特点和发展现状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1019-1022. 被引量:19
-
2王雁,刘艳虹,李永梅.北京市10~14岁儿童少年的人格类型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481-7483. 被引量:9
-
3李晓文.青少年日常行为取向及其形成因素分析——自我发展特征透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4):53-62. 被引量:1
-
4李彩娜,邹泓,杨晓莉.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40-442. 被引量:35
-
5钟高峰,石文典,沈德立.宁夏青少年个性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4):802-806.
-
6顾正薇.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人格心理特点的差异[J].甘肃高师学报,2007,12(5):64-67.
-
7初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方法研究课题组,郭慧娟,何婉文.圆玄中学初一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5):65-68.
-
8田丽丽,郑雪.中学生五种人格因素与多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3):165-168. 被引量:19
-
9贾东立,武海英,李桂林.农村初中生的学业成绩与其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88-90.
-
10丛玉燕.幼儿个性行为特点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幼儿教学研究,2011(12):39-41.
二级引证文献121
-
1卢敏,贾丰彩,胡长霞,李华芳.抑郁症患者的神经质人格特质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心理月刊,2024(4):22-25.
-
2张洁,杜巧金,马东乐,王健楠,周楠.儿童心理韧性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基于CNKI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心理月刊,2023(17):11-14.
-
3樊秋俊,李雨鑫,路怡佳,刘亚楠.黑暗三联征对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控制感与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3(4):94-96.
-
4王体宾,李峥,孔德荣,赵青霞.郑州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21,42(18):73-76.
-
5谭道军.关于在中学建设校园电视台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6):117-118. 被引量:1
-
6平配配.班主任民主型领导行为对初中生的影响分析[J].神州,2014(14):238-238. 被引量:1
-
7马梁红,蓝琼丽,田昕,骆桂秀,陈意曼,张小玲,农超英,韦佳成.柳州市4所小学3-4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20-522. 被引量:9
-
8范兴华,陈京军,陈功,张玲.初中生知觉到的教师领导行为模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94-195. 被引量:7
-
9杨阿丽,方晓义,李辉,蔺秀云,刘倩倩.云南省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预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2):49-56. 被引量:27
-
10张丽娟,曹慧,张建新.职高生自我概念、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3):282-284. 被引量:17
-
1周爱保.词汇听觉使用频率在两类记忆测验中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1996,28(1):53-57.
-
2张建勇.现代青少年的人格特质及青少年人格的培养[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22(3):78-81.
-
3刘淮南.美学研究的期待[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9(4):1-7. 被引量:1
-
4马前锋,孔克勤.人格五因素结构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1997,20(1):84-86. 被引量:13
-
5肖三蓉,徐光兴.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J].心理学探新,2009,29(2):71-75. 被引量:40
-
6刘文,杨丽珠.小学儿童个性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6):741-742. 被引量:6
-
7徐华春,郑涌.国外人格障碍五因素模型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2):249-254. 被引量:3
-
8段玉香.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529-531. 被引量:7
-
9丁婧.《老子》中“道”的诠释与重构[J].文教资料,2009(3):67-70.
-
10张蕾.人格二因素、三因素及大五因素理论之比较[J].才智,2015,0(14):283-28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