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水平、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0
Relationship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ral Judgement, Companionship and Prosocial Behavior
出处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29-630,共2页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同被引文献385
-
1王美芳,陈会昌.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拒斥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3):7-11. 被引量:64
-
2刘晓敏.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J].心理学探新,2000,20(3):59-63. 被引量:49
-
3王小璐,风笑天.网络中的青少年利他行为新探[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8(1):16-19. 被引量:37
-
4郑杨婧,方平.中学生情绪调节与同伴关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4):99-104. 被引量:12
-
5丁芳.儿童的道德判断、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5):77-80. 被引量:48
-
6俞国良.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0-25. 被引量:35
-
7廖凤林,廖桂春,李江雪,吉英兰.幼儿对不同被助对象的助人观念及其行为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1):19-22. 被引量:9
-
8白利刚,章志光.初中生利他取向、社会赞许性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4):8-13. 被引量:12
-
9张向葵,盖笑松,陈彩琦,宋小冬.当前社会形势下儿童──老年助人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2):6-11. 被引量:20
-
10李幼穗.儿童同情心发展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5(2):38-42.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30
-
1朱丹,李丹.初中学生道德推理、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5):1231-1234. 被引量:29
-
2侯春在.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动机研究中的互惠动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4):58-63.
-
3王丽,王庭照.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11):51-53. 被引量:20
-
4余宏波,刘桂珍.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1):113-116. 被引量:83
-
5付慧欣.助人行为研究综述[J].前沿,2008(7):156-158. 被引量:29
-
6陈斌斌,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测量回顾与反思[J].心理研究,2009,2(2):16-21. 被引量:6
-
7万增奎.西方心理学道德动机观的研究进程及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7(11):92-95.
-
8雷雳,马晓辉.青少年网络道德实证研究[J].中国德育,2010,5(5):5-8. 被引量:3
-
9王丹,梁贤英,许远理.情绪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0(2):87-89. 被引量:1
-
10王丹,赵慧珍,许远理.情绪与道德推理的关系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99-100.
二级引证文献394
-
1梁锶婷,朱秀凌.在线情感慰藉:青年群体参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研究——以人民日报“2022年新年晚安计划”为例[J].新闻知识,2022(12):41-52.
-
2曹军胜,成笑语.助人行为研究综述[J].心理月刊,2024(19):224-226.
-
3黎任水.同伴依恋对大一学生抑郁的影响:心智化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4(8):110-112.
-
4赵永祺,胡雅梅.童年创伤对问题行为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4(4):236-240. 被引量:1
-
5周玉洁,卢玥.非安全依恋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及其神经机制[J].心理月刊,2024(1):235-240.
-
6曹陈平,黄勇琪,甘雄,柯含哲.黑暗三联征与青少年校园欺凌关系的研究[J].心理月刊,2023(20):235-240.
-
7彭程缘,杨晟宇.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以共情、自我效能为中介[J].心理月刊,2023(3):25-27. 被引量:3
-
8贾双黛,陈晓锋,张洛奕,于敏章.大学生同伴依恋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错失恐惧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2(1):51-53. 被引量:1
-
9袁孝珺,钱丽芳.始成年期女性的性心理调查分析与自我保护研究[J].心理月刊,2021(7):223-224. 被引量:1
-
10张璟,袁悦,卫博峰,熊红星.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两类共情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2020,40(1):70-78. 被引量:13
-
1刘志军.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水平、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4):6-8.
-
2王宁.走向多元取向的世界主义——以文学为视角反思近百年普遍主义的合法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6):75-82. 被引量:1
-
3徐琴美,刘曼曼.同伴支持、父母支持和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291-293. 被引量:11
-
4郝文娟.学《论语》,话《论语》[J].小学生(探索心理),2010(6):44-44.
-
5李北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演变[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0,8(4):37-40. 被引量:1
-
6陈欣银,李伯黍,李正云.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27(3):329-336. 被引量:92
-
7李巧巧,赵雁林.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取向的哲学反思[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7):60-63. 被引量:1
-
8薛富兴.美与丑的辩证运动——评刘东《西方的丑学——感性的多元取向》(再版)[J].文艺研究,2007(10):128-136.
-
9麻彦坤.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方法论意义[J].心理学探新,2004,24(2):3-6. 被引量:12
-
10陈英敏.解构与重塑——后现代思潮对心理学发展的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18-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