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1917—1927:现代文学批评范式的初步确立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范式于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已经确立 ,其标志是随着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大量输入 ,形成了各具特色与批评个性的批评家与批评范型 ,即周作人“自己园地”的“趣味说” ,沈雁冰的社会历史批评 ,成仿吾的不断“反省的批评”以及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批评 ,这些批评范型初步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格局 ,表征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范式的建立。
作者
刘进才
机构地区
河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2001年第5期136-140,共5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关键词
现代批评范式
趣味说
社会历史批评
新人文主义批评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67
同被引文献
15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5
1
《文艺批评杂话》,收入《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第119页,第123页.
2
东方杂志,1920,17.
3
茅盾.《落花生小说〈换巢鸾凤〉附注》[J].小说月报,1921,12.
4
茅盾.《对〈沉沦〉和〈阿Q正传〉的讨论——复潭国棠》[J].小说月报,1922,13.
5
《读(呐喊)》[J].文学周报,1923,(91).
6
沈雁冰.《创作的前途》[J].小说月报,1921,12.
7
茅盾.《杂谈》[J].《时事新报》附刊《文学旬刊》,1923,(65).
8
成仿吾.《批评与批评家》[J].创造周报,1924,52.
9
成仿吾.新文学之使命[J].创造周报,1923,.
10
成仿吾.《文艺批评杂论》[J].创造周刊,1926,(1).
共引文献
67
1
赵华,蔡安延.
浅议鲁迅小说的现代化[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4):28-31.
被引量:1
2
李志孝.
成仿吾与创造社系列期刊[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28(4):89-92.
被引量:1
3
魏建.
论前期创造社的小说美学思想[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6):30-33.
4
贺昌盛.
周氏兄弟的象征观[J]
.鲁迅研究月刊,2002(8):21-26.
5
赵小琪.
现代性视野下20世纪中外文学的互动[J]
.社会科学辑刊,2005(1):163-169.
6
朱德发.
现代理性话语:茅盾“人的文学”观念建构[J]
.文学评论,2001(5):32-39.
被引量:3
7
高旭东.
后殖民语境中的东方文学选择——兼评当前诗学讨论中的“失语症”论[J]
.文史哲,2000(6):10-14.
被引量:3
8
施军.
现代小说象征批评与实践[J]
.北方论丛,2005(2):26-29.
9
文学武.
《鲁迅批判》与中国现代独立学术品格——写在李长之《鲁迅批判》出版70周年之际[J]
.文艺理论研究,2005(4):27-33.
被引量:4
10
童晓薇.
创造社与十九世纪末欧洲文艺思潮[J]
.齐鲁学刊,2005(4):83-85.
同被引文献
15
1
钱中文.
曲折与巨变——百年文学理论回顾[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6):44-59.
被引量:8
2
李继凯.
“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创造[J]
.文学评论,1999(3):18-25.
被引量:5
3
周海波.
五四文学批评观念与方法的现代演进[J]
.齐鲁学刊,1996(3):28-34.
被引量:1
4
赵海彦.
启蒙的与浪漫的──五四文学主潮及其他[J]
.甘肃社会科学,1996(1):73-76.
被引量:1
5
文学运动史辩选第一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6
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文库·周作人代表作[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
7
茅盾全集18-中国文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8
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9
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0
周作人文选·杂文[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9.
引证文献
2
1
师伟伟.
“五四”时期现代文学批评的逻辑体系[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9(3):50-53.
2
赵智岗,杨康,杨青之.
五四时期文学批评者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3):150-154.
1
葛红兵.
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批评论[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4(1):65-70.
被引量:5
2
景国劲,余莉萍.
新人文主义批评的文化品格[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3):85-87.
3
张成军.
屠格涅夫小说在中国的经典化之路探析——“五四”至建国前屠格涅夫小说在中国的传播研究[J]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24(2):77-83.
4
杨海平.
中国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述略[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1996,23(4):38-45.
5
莫山洪,余恕诚.
“四六”的定名及其意义:从柳宗元到李商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3(5):6-9.
被引量:2
6
肖玉林.
关于新人文主义批评的理解与思考[J]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6):55-56.
7
沈义贞.
挑战时髦──评余开伟的《文学的蜕变》[J]
.文艺争鸣,1998(4):45-47.
8
刘云昌.
吴宓的文学功用论[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6(5):64-66.
被引量:2
9
李家军.
感受批评:王蒙的文学批评范式[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2):78-81.
10
杨建华.
文学,在丧失轰动之后——新时期革命历史小说浅论[J]
.湖北社会科学,2003(6):15-16.
广东社会科学
2001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