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
被引量:
52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从德里达的名作《明信片》谈起 ,依次论述了印刷技术以及电影、电视、电话和国际互联网这些电信技术对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学甚至情书写作的影响。自认为“研究了一辈子文学”的米勒教授坚持认为 ,“文学研究从来就没有正当时的时候 ,无论是在过去、现在 ,还是将来”
作者
J·希利斯·米勒
国荣
机构地区
不详
加州大学厄湾分校批评理论研究所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1-139,共9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文学研究
至情
米勒
精神分析学
情书
子文
德里达
存在
哲学
全球化时代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003
引证文献
524
二级引证文献
1467
参考文献
15
1
《邮件》(“Envois”),雅克·德里达.《明信片》(La Col'repostale).巴黎:Aubier—Flammarion,1980年版.第212、219页.
2
《明信片》(The Post Card),艾伦·巴斯(Alan Bass)翻译.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7、204页.
3
阿维塔尔·罗奈尔(AvitalRonell).《电话簿》(The Telephone Book).林肯: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
劳伦斯·里克尔斯(LaurenceRickels).《电话上的卡夫卡与弗洛伊德》("Katka and Freud on the Telephone")[J].奥地利现代文学:国际阿图尔·施尼茨勒研究会学刊 第22卷3/4,1989,:211-225.
5
《丧服的错误》(Aberrations of Mourning).底特律:韦恩州立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随笔:文学、媒体与信息体系》(Essays:Literature,Media Information System),约翰·约翰斯顿(John Johnston)主编.阿姆斯特丹:G+B国际艺术,1997年版,第31-49页.第37页.
7
雅克·德里达.《心灵感应》(“Te1epathie”)[J].狂怒,1981,(2):5-5.
8
德里达.《心理:另类发明》(Psyche:Inventions de l'autre).巴黎:加利利出版社,1987年版,第237-70页.
9
尼古拉斯·罗伊尔(NicholasRoyle)翻译.《心灵感应》("Telepathy")[J].牛津文学评论,(1988):3-3.
10
保罗·德·曼.《抵制理论》(The Resistance to Theory).明尼亚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同被引文献
3003
1
杨向荣.
新媒介信息时代的文学传播及其反思[J]
.中国文学批评,2021(1):118-124.
被引量:6
2
高楠.
文学的传播场域[J]
.中国文学批评,2021(1):107-117.
被引量:2
3
张江.
再论强制阐释[J]
.中国社会科学,2021(2):4-23.
被引量:97
4
刘欣.
事件、话语与艺术——重审利奥塔、利科之争[J]
.浙江学刊,2021(4):193-200.
被引量:1
5
舒翔,赵勇.
“作者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的中西碰撞——重访米勒与童庆炳的“文学终结论”之争[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1(4):278-289.
被引量:3
6
高建平.
论文学理论的原创力之源[J]
.文艺争鸣,2022(10):97-102.
被引量:2
7
赵炎秋.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内部构成[J]
.文艺争鸣,2020,0(2):103-114.
被引量:9
8
赵霞.
从“可知的儿童”到“难解的童年”——论儿童问题与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演进[J]
.文艺理论研究,2022(2):97-108.
被引量:9
9
王玉玊.
“故事社会”与后现代的散布——从网络文艺的新叙事形态说起[J]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1(1):70-80.
被引量:8
10
张云龙,梁珊.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有效性的三重维度[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8):5-12.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524
1
张宏.
论媒体转型对中国当代文学机制变革的影响[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2):236-247.
被引量:1
2
武豹,余建军.
提升网络空间主流话语引领力的三大策略[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1(2):41-47.
3
李衍柱.
走向中国特色的文艺学:中国文艺学发展百年回眸[J]
.山东社会科学,2021(1):5-11.
被引量:1
4
舒翔,赵勇.
“作者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的中西碰撞——重访米勒与童庆炳的“文学终结论”之争[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1(4):278-289.
被引量:3
5
朱斌.
重申基本常识:文学理论须有文学之用——也谈“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J]
.文艺争鸣,2022(7):73-81.
被引量:1
6
肖明华.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文学终结”后的文论新话语[J]
.文艺争鸣,2022(7):66-72.
被引量:1
7
王雁.
大学生自媒体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建构策略探析[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2):44-46.
被引量:1
8
王光利.
审美范式转型与新媒体文学发展路向[J]
.江苏社会科学,2021(2):142-149.
被引量:6
9
张平.
大学生新媒体使用行为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20(11):208-212.
被引量:1
10
过俊荣.
“后理论”及理论之后[J]
.文教资料,2008(36):72-73.
二级引证文献
1467
1
李华婷.
“后真相时代”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4):19-21.
被引量:7
2
刘茜,马雅.
哈罗德·布鲁姆文学经典观的关键词研究[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2(3):271-285.
3
杨清.
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新材料与新方法[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3):318-332.
被引量:1
4
王艳.
跨媒介叙事——数字时代的《格萨尔》史诗[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2):178-187.
被引量:4
5
徐新建.
文学人类学:“反身转向”的新趋势[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2):41-50.
被引量:3
6
翟鹿.
再论变异学几个基础问题——答程培英博士的质疑[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3):364-380.
7
郭明浩.
当代中国文论关键词之“失语”再省思[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3):27-36.
8
肖祥.
网络重生小说的双层叙事结构[J]
.中国文学批评,2021(2):108-114.
被引量:1
9
郑超莉威,柴鸿举,葛旭宁.
精准表达:从视觉识别设计中视觉文化谈起[J]
.中国文艺家,2020,0(3):78-79.
10
蔺娜,魏宏远.
明清时期“焦竑传”文本的互文性阐释[J]
.昭通学院学报,2024,46(2):71-78.
1
金宏建.
文艺学理论研究的边界思考[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7(1):180-181.
2
肖建华.
文学理论的危机和我们的策略[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2):15-19.
被引量:7
3
洪治纲.
走向多维的批评空间[J]
.南方文坛,2009(6):5-11.
被引量:2
4
程镇海.
从马克思“艺术生产说”看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J]
.文艺争鸣,2006(6):13-15.
被引量:2
5
王永贵.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网络小说主题初探[J]
.文艺评论,2002(4):40-44.
被引量:3
6
茹燕玲.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文学和批评[J]
.长城,2009(8):15-16.
7
墨哲兰.
知识即X[J]
.上海文学,2002(1):72-76.
8
马大康.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文化生态[J]
.文艺争鸣,2007(7):17-23.
被引量:9
9
赵艳.
网络文学的新动因和新走向[J]
.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1(2):28-29.
10
曾美桂.
文学的祛魅与想象的书写——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读后[J]
.当代文坛,2008(3):161-162.
被引量:3
文学评论
200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