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视角
被引量:12
Study the Basic Perspectives of the Ethics of Environment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9,共4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参考文献9
-
1加藤本人在其后出版的《环境和伦理》(有斐阁,1998年)中,将以前所说的环境伦理学三个支柱中的"地球全体主义"改成了"地球的有限性".这可能是因为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牧野广义批判其理论不能区分全体主义(totalitarianism)和全体论(holism)有所考虑的结果.
-
2岩佐茂.《环境的思想》[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82页.
-
3参照《日本环境思想研究的现状和动向》(刘大椿、岩佐茂主编《环境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
4扩大生产者责任是经济合作开发机构提出的想法.但是日本政府和经济界却歪曲了这一概念的含义.关于这一点请参照岩佐茂"理念なき日本の环境政策"(《经济》2001年6月号,新日本出版社).
-
5参照干春松《中国の环境思想研究における若干の论点》(《唯物论》东京唯物论研究会编,第75号,2001年)、刘荣华《中国における环境伦理学の研究》(《一桥研究》第24卷1号,1999年).
-
6参照李德顺《"以人为中心"与"环境价值"》,(王玉梁、岩崎允胤主编《价值与发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
7最近,日本出版了由尾关周二主编的《环境哲学的现在》(大月书店,2001年)一书,我也为本书写了《循环型社会の理念と现实》一文,指出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2000年制订)所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为建立真正的循环型社会所要做的工作.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超越人与自然的对立".参加执笔的9人包括我在内大多都主张扬弃"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中心主义"这一对立模式.
-
8刘荣华.《中国における环境伦理学の研究》..《一桥研究》第24卷1号.,1999年..
-
9.《循环型社会の理念と现实》.,..
共引文献17
-
1韩立新.马克思的物质代谢概念与环境保护思想[J].哲学研究,2002(2):6-13. 被引量:64
-
2张传开,牛菲.人和自然:通过自身的存在——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根基[J].南京社会科学,2004(10):34-38. 被引量:2
-
3方世南.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科学建构[J].学术研究,2003(7):50-55. 被引量:15
-
4杨通进.环境伦理学的三个理论焦点[J].哲学动态,2002(5):26-30. 被引量:18
-
5梅雪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浪潮分析[J].世界历史,2002(1):90-98. 被引量:9
-
6岩佐茂,刘荣华,韩立新.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57(4):84-88. 被引量:22
-
7李砚祖.从功利到伦理——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学之道[J].文艺研究,2005(10):100-109. 被引量:98
-
8陈爱华.论人与自然和谐的伦理向度[J].学海,2006(3):143-149. 被引量:3
-
9蔡萍,金延.自然内在价值论的置疑与反思[J].求索,2008(6):99-101.
-
10李明华,陈真亮,文黎照.生态文明与中国环境政策的转型[J].浙江社会科学,2008(11):82-86. 被引量:10
同被引文献105
-
1吉福林.论商业企业绿色经营[J].商业研究,2002(22):63-66. 被引量:3
-
2江作军.生态伦理学的思想方法初探[J].道德与文明,2002(1):40-43. 被引量:7
-
3张捷.转变发展方式——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S2):287-290. 被引量:9
-
4W.H.默迪,章建刚.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世界哲学,1999(2):12-18. 被引量:146
-
5刘俊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8(6):55-58. 被引量:81
-
6汪信砚.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基础[J].天津社会科学,1998(3):53-58. 被引量:20
-
7李德顺.从“人类中心”到“环境价值”──兼谈一种价值思维的角度和方法[J].哲学研究,1998(2):5-10. 被引量:75
-
8岩佐,茂,龚颖.全球规模的环境破坏与价值问题[J].哲学研究,1994(1):35-40. 被引量:8
-
9韩立新.试论实践唯物主义和哲学根本问题[J].人文杂志,1995(4):39-42. 被引量:2
-
10冯雷.当今日本环境思想简介[J].国外理论动态,2001(2):26-29. 被引量:5
引证文献12
-
1蒋毓舒.从价值论的角度看自然内在价值的合理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5(5):15-18. 被引量:1
-
2黄瑞祺,黄之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视角:马克思思想的生态轨迹之一[J].鄱阳湖学刊,2009(1):78-89.
-
3赵爱国.人类中心论视野中语言与世界的关系[J].外语学刊,2011(5):106-110. 被引量:9
-
4包庆德,孙乃生.日本战后马克思环境思想研究评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3):39-48. 被引量:1
-
5于颖.我国绿色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和政府引导机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28(2):17-20. 被引量:1
-
6李丽,王艺潼.岩佐茂的环境伦理观及其启示[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4,31(6):101-104. 被引量:3
-
7徐艳如.从岩佐茂的环境哲学看我国的生态建设[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99-102. 被引量:1
-
8王爱国.关于生态文明审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东岳论丛,2017,38(10):110-121. 被引量:17
-
9王光文.生态伦理学的价值理念[J].理论研究,2002(5):31-34. 被引量:1
-
10刘义翠.岩佐茂的循环型社会构建思想及其启示[J].济宁学院学报,2023,44(1):65-70.
二级引证文献41
-
1赵霞.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意义[J].西北民族研究,2014(3):97-105. 被引量:2
-
2马九福.环境伦理困境的和谐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05(7):27-30.
-
3马九福.和谐理念与环境伦理困境的超越[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31-35.
-
4李菊英,邓军.论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伦理价值[J].求索,2006(6):169-171. 被引量:1
-
5李承宗.从价值论看“生态人”的合法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9):8-10. 被引量:6
-
6王海政,仝允桓,徐明强.面向对象的基于评价要素集成的技术评价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2):30-36. 被引量:2
-
7李一中.以生态文明的视角看待和谐社会:价值与构建[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10-11.
-
8孙强,黄锦梅,常征,托娅.环境伦理的焦点:中国殡葬制度改革的新思路[J].大连大学学报,2009,30(4):79-81. 被引量:1
-
9严明.心智与环境的对话:儿童语言学的博弈命题[J].学前教育研究,2012(6):8-12.
-
10杨世宏.自然内在价值新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8-11. 被引量:3
-
1陈学明.我们今天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J].哲学研究,2002(2):3-5. 被引量:11
-
2焦会琦,雷桂贤.传统义利观略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11):34-35. 被引量:3
-
3熊韦锐,于璐,葛鲁嘉.心理学中的人性论问题[J].心理科学,2010,33(5):1205-1207. 被引量:3
-
4侯衍社.发生本质论:探讨人的本质的新思路[J].齐鲁学刊,1999(4):127-129.
-
5胡曦.读《对辛格动物解放论的理性反思》一文之我见[J].企业导报,2016(18):171-174.
-
6宋宽锋,郝娟.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西方哲学解读的一个基本视角[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2):33-41. 被引量:3
-
7方旭东.“以物观物”:伦理应用与哲学论辩[J].哲学研究,2013(5):58-63. 被引量:2
-
8汪传发.时间作为意义之境——康德、海德格尔时间观的基本视角[J].中州学刊,1997(5):69-74. 被引量:2
-
9付小轩.浅析动物解放论[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0(7):125-126.
-
10曹文斌,陈宝健.西方动物解放论与中国佛教护生观比较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1(3):5-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