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的哲学研究概况
被引量:8
Outline of the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on Network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38,共4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参考文献8
-
1钟晓敏.电子信息技术对哲学研究的影响[J].社会科学报,2000,.
-
2万林艳.网络时代的主体状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4(2):40-45. 被引量:22
-
3孙玉祥.网络时代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J].求是学刊,2001,(1):34-38.
-
4默然.网络时代的哲学问题评述[J].学海,2000(6):30-33. 被引量:9
-
5王锐生.对网络世界的人文社会科学审视[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2).
-
6韩璞庚.网络时代的哲学问题[J].现代哲学,2000(4):50-55. 被引量:5
-
7胡伟希,田薇.网络时代人类生存的二重性[J].新视野,2001(4):52-54. 被引量:5
-
8王志萍.网络伦理:虚拟与现实[J].人文杂志,2000,(3).
二级参考文献4
-
1崔育斌.互联网时代的审美与艺术[J].浙江学刊,1999(3):102-104. 被引量:6
-
2正村公宏,付钧文.网络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的课题[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07).
-
3(美)大卫·雷·格里芬(D.R.Griffin)编,马季方.后现代科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
4张世英.超越有限[J].江海学刊,2000(2):73-78. 被引量:9
共引文献59
-
1程秀海,胡海可.“也谈黑客”──网络黑客的社会学分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7(2):104-106.
-
2皮海兵,肖昕.试论网络文化主体间性的生成[J].大家,2011(12):94-95.
-
3张美琳.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J].企业经济,2004,23(8):33-34. 被引量:5
-
4白淑英.网络技术对人类沟通方式的影响[J].学术交流,2001(1):93-96. 被引量:9
-
5刘天杰,秦燕江,李少兵.虚拟环境中的“认知场”与主体意识的张扬[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10):64-67. 被引量:3
-
6刘志刚.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1):64-68. 被引量:6
-
7刘志刚.以人文精神关注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1):47-50. 被引量:6
-
8毛勤勇.网络伦理不能独立于社会伦理[J].人文杂志,2001(6):138-141. 被引量:11
-
9韩璞庚.网络与人类生存[J].社会科学战线,2001(6):82-86.
-
10马锦秀.对青少年接受网络负面影响的防治[J].教育评论,2004(6):69-70.
同被引文献32
-
1张怡.虚拟实在论[J].哲学研究,2001(6):72-78. 被引量:47
-
2翟振明.虚拟实在与自然实在的本体论对等性[J].哲学研究,2001(6):62-71. 被引量:56
-
3黄光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6):88-89. 被引量:2
-
4吴亮,李江,赵肖峰,杨桃源.重建信用中国[J].瞭望,2002(7):18-24. 被引量:40
-
5韩璞庚.网络与人类生存的张力[J].哲学动态,2001(12):19-21. 被引量:8
-
6吴诗佑.网络虚拟的哲学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5(7):44-45. 被引量:1
-
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9.
-
8[4][9]尼葛洛庞蒂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9
-
9[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
10席升阳.面对虚拟的科学与哲学[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2,(9):72-73.
引证文献8
-
1桑业明.数字化时代的思维方式[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6(4):69-71. 被引量:6
-
2孙梁.赛博空间的科学哲学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111-114. 被引量:2
-
3王淑梅,涂良川.“虚拟实在”的形上意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26(1):23-26.
-
4何国清,陈晓斌.关于网络伦理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64-66. 被引量:4
-
5陈伟,李文红.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的人文关怀[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264-265.
-
6李晓春.网络虚拟: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空间[J].商情,2012(51):137-138.
-
7刘新少,罗文俊.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6):38-40. 被引量:6
-
8孙方礼,付国英.数字时代图书馆信用与承诺制建设论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2,19(6):75-76.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26
-
1付国英.专题数据库因果性与功能性规律解读[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6):61-62. 被引量:2
-
2朱长征.网络道德问题辨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1):64-67. 被引量:1
-
3严晓.网络虚拟群体的信息道德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5(2):63-65. 被引量:5
-
4张葆春,张红.加强青少年网络伦理建设 创建网络和谐社会[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16(1):74-78.
-
5田昊.图书馆信用论[J].兰台世界(上旬),2006(06S):61-62. 被引量:2
-
6张小红.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6(9):19-22. 被引量:8
-
7付国英,孙方礼.基于哲学图书馆学的增权及模式选择[J].情报科学,2007,25(7):995-997. 被引量:1
-
8丁锋.从虚拟实践看虚拟性思维[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1):86-88.
-
9曾姣艳,王凤华.网络伦理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3):120-121. 被引量:1
-
10杨德才,严晓.对网络虚拟群体中不良信息的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9,26(2):165-168. 被引量:3
-
1赵巾帼,徐德智,罗庆云.本体论及其应用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6):102-106. 被引量:4
-
2朱婷.本体论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06,0(8X):137-138. 被引量:2
-
3杨晶,赖志刚,时勘,曲如杰.创造力进化理论及其演变综述[J].人类工效学,2011,17(2):81-84. 被引量:1
-
4任晓明,潘沁.计算机科学哲学研究进展[J].哲学动态,2008(4):96-100. 被引量:2
-
5杜娟.大数据分析对认知方式的重构[J].学术交流,2016(7):220-220.
-
6王奕.基于本体的模型管理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9(11):25-27. 被引量:1
-
7李永强,黄姚.个性特征与社会网络特征的关系及其本土化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801-1813. 被引量:15
-
8王颖.语言学中“意义”与“所指”的对比研究[J].科技信息,2008(12):299-299.
-
9黄洁华.我国IT行业女经理的社会网络研究——社会性别化的“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0-56. 被引量:1
-
10伍麟.网络环境中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论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3):134-139.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