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综述
被引量:6
Summary of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and Japan
出处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1-301,共41页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参考文献52
-
1戴逸.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因与后果[J].历史教学(下半月),1994(7):3-7. 被引量:2
-
2徐静波.近现代中日文学发展的轨迹及其相异性[J].日本学刊,1995(4):137-152. 被引量:1
-
3陈静.近代中日教育得失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0(1):121-128. 被引量:3
-
4张伯昭.企业经营方式的近代化——轮船招商局与日本邮船会社的比较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4):104-119. 被引量:5
-
5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J].历史研究,1991(4):42-54. 被引量:4
-
6丁日初,杜恂诚.十九世纪中日资本主义现代化成败原因浅析[J].历史研究,1983(1):37-53. 被引量:5
-
7迟云飞.从国情国力军力的比较中看中日甲午战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24(1):115-119. 被引量:3
-
8田毅鹏.鸦片战争前后中日两国世界史地研究比较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3(3):95-101. 被引量:5
-
9李长莉.中日民间伦理与近代化之比较——对19世纪中叶上海和长崎社会风尚的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6):34-39. 被引量:4
-
10关捷.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力量之对比[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55-60.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5
-
1王家骅.幕末日本人西洋观的变迁[J].历史研究,1980(6):135-149. 被引量:13
-
2井上清,李薇.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J].近代史研究,1985(1):218-244. 被引量:16
-
3江秀平.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指导思想之比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1(3):83-88. 被引量:2
-
4[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
5[美]费正清,[美]刘广京 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剑桥中国晚清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共引文献104
-
1李甦平.儒学日本化是这样完成的——评吴震的《东亚儒学问题新探》[J].日本学研究,2021(1):205-212.
-
2赵可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报纸中的中日留学生[J].全球史评论,2019(2):79-104.
-
3向卿.我国学界关于江户日本身份建构问题的研究综述[J].南开日本研究,2020(1):300-330.
-
4戴东阳.黄遵宪《日本国志序》考[J].近代史研究,2021(1):145-159. 被引量:1
-
5刘娜.朝鲜古典小说《许生传》中的社会经济现象[J].长城,2012(12):64-65.
-
6杨妍.从《章鱼》看美国精神的迷惘与伤感[J].长城,2012(12):66-67. 被引量:1
-
7章鸣九,张亦工.近几年国内关于洋务运动的研究[J].历史研究,1985(3):153-175. 被引量:1
-
8苏中立.“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之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1992(12):38-43. 被引量:4
-
9宝成关.辛酉政变起因辨——驳英国侵略者策动说[J].社会科学辑刊,1991(4):103-108. 被引量:3
-
10孙立平.中国近代史上现代化努力失败原因的动态分析[J].学习与探索,1991(3):122-136. 被引量:18
同被引文献34
-
1吕万和,罗澍伟.西学在封建末期的中国与日本[J].历史研究,1981(3):18-30. 被引量:5
-
2辛欣.甲午战前中日留学教育之比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1(4):75-78. 被引量:4
-
3井上清,李薇.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J].近代史研究,1985(1):218-244. 被引量:16
-
4黎跃进.近代“新小说”与日本启蒙文学[J].中国文学研究,1997(1):64-68. 被引量:2
-
5陈泓.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情结——中日近现代文学主潮比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5):53-58. 被引量:2
-
6李宝珍.兰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J].日本学刊,1991(2):108-121. 被引量:8
-
7熊贤君.中国近代义务教育发轫年代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5(6):59-62. 被引量:3
-
8赵德宇.日本近代化溯源——洋学[J].日本学刊,2004(4):136-149. 被引量:2
-
9陈明光,郑学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历史研究,2001(1):152-168. 被引量:18
-
10张三夕.论现代化的东方道路[J].新华文摘,2001,(4).
引证文献6
-
1佟德庆,张秋雷.国家超强干预与中国社会的循环渐进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5(3):92-94.
-
2樊一发,郝士宏.近代中日两国应对全球化战略的比较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11):135-139.
-
3黄尊严.近代初期中、日所受“外压”比较研究[J].北方论丛,2011(6):103-106. 被引量:1
-
4梁雯娟.清末新政与明治维新时期普及义务教育之比较[J].文教资料,2014(17):74-76.
-
5王涛.明治维新是一场突变吗?——兼谈洋务运动的失败[J].兰州学刊,2018,0(6):89-97. 被引量:2
-
6周婷婷.中日近代文学的主题走向及其原因[J].普洱学院学报,2015,31(2):50-52.
-
1赵迅.近代中日宪政追求“同途殊归”原因探析[J].湖湘论坛,2001,14(5):84-88. 被引量:1
-
2张人才.灾后重建之中日比较[J].商业故事,2015,0(27):55-55.
-
3杨智玲.董事义务及损害赔偿责任的中日比较[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5):157-157.
-
4刘嘉洛.共犯刑事责任年龄的中日比较[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23):236-237.
-
5斯砚.一部充满中日文化底蕴的专著——评《中日比较风趣民俗学》[J].日本学刊,1997(1):133-136.
-
6三宅俊彦.宋代窖藏钱的初步研究——兼论窖藏钱的中日比较[J].中国历史文物,2004(3):59-72. 被引量:1
-
7王勇.中日商标法主要内容之比较及其对中国修改商标法的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3(4):181-186. 被引量:1
-
8胡令远,袁瑒.抗日战争时期在中日两国的美国传教士作用之比较[J].日本研究,2010(2):75-81. 被引量:2
-
9朱敏.近代中日外交政策比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12):145-146.
-
10刘鸽.近代中日邦交正常化进程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0):6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