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0-86,共7页
Foreign Literature
参考文献8
-
1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9页.
-
2钱中文主编.《巴赫金著作系列》.6卷本),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
3凯特琳娜·克拉克等.《米哈伊尔·巴赫金》,语冰译,裴济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
4谢·孔金等.《巴赫金传》,张杰、万海松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
5茨维坦·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王东亮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
6茨维坦·托多洛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
7埃默森.《米哈伊尔·巴赫金的第一个百年》.Caryl Emerson, The First Hundred Years of Mikhail Bakht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
8埃默森编选.《米哈伊尔·巴赫金评论集》.Critical Essays on Mikhail Bakhtin, ed. , C. Emerson . N. Y.,1999.
共引文献64
-
1陈喜辉,付丽.因特网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J].文艺评论,2004(4):11-15. 被引量:2
-
2俞美玉.激活与文学文本对话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J].浙江社会科学,2004(5):34-38. 被引量:2
-
3余一中.维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和他的小说《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J].当代外国文学,2004,25(4):153-157. 被引量:12
-
4王志耕.基督教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历时性”诗学[J].外国文学评论,2001(3):98-108. 被引量:8
-
5齐快鸽.复调与对话——C.沃尔夫的小说《美狄亚》评析[J].当代外国文学,2002,23(3):89-94.
-
6樊宝英.20世纪西方文学史理论的逻辑审视[J].外国文学研究,2000,22(3):12-17.
-
7牛学智.“诗意”、“温情”与西部现实——从漠月小说说开去[J].文学评论,2005(1):112-118. 被引量:1
-
8陈思红.《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心理描写手法[J].国外文学,2000(2):114-120.
-
9高建为.19世纪俄法犯罪小说的颠峰之作《罪与罚》与《人兽》的比较研究[J].俄罗斯文艺,2005(1):41-44.
-
10夏晓方.《大师和玛格丽特》与俄国宗教哲学思想[J].俄罗斯文艺,2002(5):53-58.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121
-
1肖祥.鲍勃·迪伦歌词的叙事艺术[J].华中学术,2021(3):179-187. 被引量:2
-
2李凤亮.复调:音乐术语与小说观念——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昆德拉[J].外国文学研究,2003,25(1):92-97. 被引量:36
-
3史忠义.泛对话原则与诗歌中的对话现象[J].外国文学研究,2001,23(3):15-21. 被引量:5
-
4阿翔.短诗六首[J].山花,2005(5):120-121. 被引量:1
-
5夏忠宪.《红楼梦》与狂欢化、民间诙谐文化[J].红楼梦学刊,1999(3):202-213. 被引量:8
-
6项晓敏.作为思维模式的意识流[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28(5):58-63. 被引量:2
-
7钱中文.复调小说:主人公与作者——巴赫金的叙述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1987(1):30-40. 被引量:43
-
8宋大图.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者立场[J].外国文学评论,1987(1):41-48. 被引量:13
-
9陈平辉.以人为根基建构小说的艺术空间──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和中国当代小说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1997(3):32-39. 被引量:3
-
10李凤亮.复调小说:历史、现状与未来——米兰·昆德拉的复调理论体系及其构建动因[J].社会科学战线,1996(3):168-176.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17
-
1徐文培,张建慧.《洪堡的礼物》中的“复调”解读[J].外语学刊,2006(4):107-111. 被引量:8
-
2杨石乔.医患交际的“复调”研究[J].医学与哲学(A),2008,29(12):23-24. 被引量:3
-
3张秀梅.斯宾塞名作《仙后》中的“性道德观”[J].外语研究,2009,26(5):97-100. 被引量:1
-
4胡志国.骨子里远游的召唤——论阿翔诗歌的复调意趣[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1):65-67.
-
5周启超.多语种跨学科的辐射与覆盖,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平台——论当代中国对巴赫金文论的接受[J].求是学刊,2013,40(1):12-20. 被引量:4
-
6郑丹青.海德格尔语言之思的复调性[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5(1):35-39. 被引量:1
-
7周启超.巴赫金文论核心话语的中国之旅:回望与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0(1):64-71. 被引量:3
-
8郭寒铮.《都柏林人》儿童篇的文本召唤结构[J].海外英语,2022(13):180-183.
-
9吴群涛,成轶瑾.复调与对话:论《坎坷喧嚣的道路》中的死亡书写[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4):77-82.
-
10付淑琼,胡晨.超越描述:比较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J].比较教育研究,2023,45(10):21-30.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35
-
1高超.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对话教学:特征与实施[J].郑州师范教育,2023,12(2):60-64.
-
2宋德伟.新世纪国内索尔·贝娄研究述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6):181-184. 被引量:8
-
3黎清群,曹志希.互文·并置·反讽——《爱情是谬误》的复调叙事艺术[J].外语教学,2007,28(3):80-82. 被引量:12
-
4柳文文.身体的流浪精神的追寻——重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5):93-95. 被引量:2
-
5宁东.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中的马丁·布伯哲学[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1):88-92. 被引量:1
-
6杨石乔.汉语医患会话修正引导位置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91-93. 被引量:3
-
7姜杨,张秀梅.《洪堡的礼物》国内研究现状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4):36-38.
-
8沈亚丹.“造型描述”(Ekphrasis)的复兴之路及其当代启示[J].江海学刊,2013(1):188-195. 被引量:22
-
9祝平.新中国60年索尔·贝娄小说之考察与分析[J].当代外国文学,2013,34(2):60-70. 被引量:4
-
10王香玲.论《洪堡的礼物》中的双角色人物模式[J].外语教学,2013,34(4):94-98. 被引量:2
-
1杜晓英.论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J].职大学报,2009(1):107-108.
-
2蔡孝莲.愁怨愤旷——李清照词的思想容量及其文化底蕴[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5,0(1):49-52.
-
3李兴梧.“Polyphony”一词的音乐涵义与历史沿革解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1):67-71. 被引量:3
-
4韩景文.对电视纪录片创作、制播若干问题的思考[J].视听界,2003(6):35-37. 被引量:1
-
5崔云伟,刘增人.2007年鲁迅思想研究景观述略[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4):48-53.
-
6夏烈.两个互补的文化形象——鲁迅、冰心比较论[J].文艺评论,2002(6):34-41. 被引量:2
-
7王清林,杨诚.《红楼梦》中的“一对尤物”——尤二姐、尤三姐比较谈[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6):75-78.
-
8冯源.文学意义的现代阐释[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2(1):52-56.
-
9陆寿铭.我梦见颜生[J].雨花,1998(9):79-79.
-
10范钦林,刘成才.作为方法与知识的晚清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学科话语增生[J].文艺争鸣,2012(8):65-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