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管子》、《吕氏春秋》的生律法及其它
被引量:
9
全文增补中
导出
摘要
《管子》和《吕氏春秋》所载的生律法同属三分损益法 ,所不同的仅是前者只记生五律 ,后者则记生十二律。但有人认为尚有生律顺序上的差异 :《管子》生律法是先益后损 ,《吕氏春秋》生律法是先损后益。对此 ,作者曾有文予以否定。近有人为之申辩。文章再次陈述为何《吕氏春秋》的生律法和《管子》
作者
陈应时
机构地区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出处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4-68,共5页
Huangzh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关键词
律学
管子
吕氏春秋
三分损益法
先益后损
先损后益
分类号
J612.1 [艺术—音乐]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55
同被引文献
46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33
参考文献
4
1
陈应时.
近二十多年来律学研究中的新说[J]
.音乐研究,1999(1):83-86.
被引量:5
2
陈应时.
律学四题[J]
.中国音乐,1992(2):33-35.
被引量:12
3
黄翔鹏.
音乐考古学在民族音乐型态研究中的作用[J]
.人民音乐,1983(8):37-40.
被引量:33
4
陈应时.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律学”[J]
.中国音乐,1987(2):15-20.
被引量:14
共引文献
55
1
陈荃有.
当代中国音乐史学进程中的陈应时步伐[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1):45-55.
被引量:2
2
赵玉卿.
论《吕氏春秋》的生律法与“为上”“为下”[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26(3):18-21.
被引量:4
3
李成渝.
《管子》、《吕氏春秋》生律法之异同[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4):72-75.
被引量:3
4
牛娜娜.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现状、问题与态势[J]
.求索,2014(8):167-171.
被引量:1
5
王安潮.
古琴律制的历史分期述评[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4):99-101.
被引量:4
6
陈其射.
杨荫浏对中国现代乐律学研究的影响[J]
.音乐研究,2000(4):67-74.
被引量:4
7
谷杰.
从放马滩秦简《律书》再论《吕氏春秋》生律次序[J]
.音乐研究,2005(3):29-34.
被引量:17
8
陈应时.
再谈《吕氏春秋》的生律法——兼评《从放马滩秦简〈律书〉再论〈吕氏春秋〉生律次序》[J]
.音乐研究,2005(4):39-46.
被引量:9
9
张姝佳.
曾侯乙墓编钟复合律制数据误差研究[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2):101-112.
被引量:3
10
孔义龙.
20世纪编钟音列研究述评[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25(4):52-5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46
1
陈应时.
《乐星图谱·犯调歌诀》疑点之考释[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5(1):70-79.
被引量:3
2
赵玉卿.
论《吕氏春秋》的生律法与“为上”“为下”[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26(3):18-21.
被引量:4
3
《音乐艺术》2005年第1~4期总目录[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4):127-128.
被引量:1
4
陈应时.
近二十多年来律学研究中的新说[J]
.音乐研究,1999(1):83-86.
被引量:5
5
陈应时.
再谈“复合律制”[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1):1-4.
被引量:13
6
王军.
《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及其音乐学意义[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3):10-13.
被引量:1
7
李成渝.
《管子》、《吕氏春秋》生律法之异同[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4):72-75.
被引量:3
8
罗天全.
试论管子“三分损益法”[J]
.管子学刊,1995(2):27-30.
被引量:4
9
李学勤.
西汉晚期宗庙编磬考释[J]
.文物,1997(5):24-26.
被引量:16
10
王子初.
珠海郭氏藏西汉宗庙编磬研究[J]
.文物,1997(5):27-33.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9
1
赵玉卿.
论《吕氏春秋》的生律法与“为上”“为下”[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26(3):18-21.
被引量:4
2
罗卉.
《吕氏春秋》音乐思想研究的两个问题[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2):174-176.
被引量:2
3
杨善武.
探“微”究“实”中的精神、作风与品格——从《陈应时音乐文集》所读到的[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24(1):57-61.
被引量:3
4
谷杰.
从放马滩秦简《律书》再论《吕氏春秋》生律次序[J]
.音乐研究,2005(3):29-34.
被引量:17
5
陈应时.
再谈《吕氏春秋》的生律法——兼评《从放马滩秦简〈律书〉再论〈吕氏春秋〉生律次序》[J]
.音乐研究,2005(4):39-46.
被引量:9
6
刘喜国.
也谈《吕氏春秋》生律法——对“上生”、“下生”与“为上”、“为下”再认识[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9(3):21-27.
被引量:1
7
宋文静.
《吕氏春秋》生律法研究的学术史考察[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8):83-86.
被引量:1
8
刘永福.
《吕氏春秋》音律相生法的分析和解读——兼为杨荫浏先生的释文和图式辨正[J]
.中国音乐学,2017(3):67-74.
被引量:1
9
方建军.
论古代乐律的“上”和“下”[J]
.中国音乐学,2022(3):12-16.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33
1
陈荃有.
当代中国音乐史学进程中的陈应时步伐[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1):45-55.
被引量:2
2
洛秦.
求索与探疑:中国音乐史学发展的动力——陈聆群、陈应时二位先生于学科建设的功绩和感怀[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1):6-22.
被引量:3
3
赵玉卿.
论《吕氏春秋》的生律法与“为上”“为下”[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26(3):18-21.
被引量:4
4
陇菲.
“重上生”与“再下徵”·“新音阶”与“旧音阶”[J]
.文化艺术研究,2010,3(5):121-128.
5
张晓云.
金庸小说与中国乐感文化的展示与升华[J]
.江汉论坛,2007(6):133-135.
被引量:2
6
修海林.
先秦三分损益律生律方法的再认识--谈“先益后损”、“先损后益”两种生律方法的并存[J]
.音乐研究,2008(5):73-78.
被引量:7
7
吕畅.
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乐律学著作——评赵玉卿《〈乐书要录〉研究》[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6(3):50-55.
8
杨善武.
《吕氏春秋》先益后损生律的确定性[J]
.音乐研究,2009(4):95-100.
被引量:7
9
刘喜国.
也谈《吕氏春秋》生律法——对“上生”、“下生”与“为上”、“为下”再认识[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9(3):21-27.
被引量:1
10
方建军.
秦简《律书》生律法再探[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4):133-137.
被引量:5
1
李成渝.
《管子》、《吕氏春秋》生律法之异同[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4):72-75.
被引量:3
2
甄丽娜.
大戏《管子》[J]
.城色,2013,0(7):70-73.
3
万英敏,龙婷婷.
《管子》音乐思想研究[J]
.殷都学刊,2011,32(1):141-144.
被引量:2
4
冯立,蒋建源.
线的申辩[J]
.中国科技博览,2011(35):234-234.
5
夏野.
中国古代音阶的变迁和乐律理论的演进[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3):1-8.
被引量:2
6
周振锡.
《淮南子》中的音乐理论[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2):1-6.
被引量:4
7
毛泽东,倪和文.
五律·看山[J]
.黄河之声,1995,0(1):2-2.
8
杨栋.
方圆(五律)[J]
.宝藏,2015(10).
9
王景琨.
远尘(五律)[J]
.宝藏,2015(9).
10
谢礼波.
听海(五律)[J]
.宝藏,2013(2):2-2.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