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证候实质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被引量: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证候实质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辩证标准不统一、病证客观指标模糊、背离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三个方面。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在研究制定辩证标准时,应将文献研究、专家咨询、流行病学调研有机结合;在研究设计中同时设置同证异病和同病异证的分组对照,正用处理西医病与中医证客观指标的关系;在系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科研设计。
作者
柏正平
机构地区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出处
《湖南中医杂志》
1994年第2期27-28,共2页
Hu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证候
辨证
标准
中国医药学
分类号
R241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1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34
同被引文献
31
1
刘巧宜.
略论证候规范化的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24(4):5-7.
被引量:2
2
黎敬波.
冠心病的中医病名及辨证诊断规范之我见[J]
.湖南中医杂志,1994,10(6):24-25.
被引量:3
3
任秀玲.
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与中医理论体系的选择[J]
.医学与哲学,1994,15(1):34-36.
被引量:3
4
谢蜀生.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的意义[J]
.医学与哲学,1994,15(8):1-2.
被引量:16
5
任秀珍.
中医理论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形式[J]
.中国医药学报,1994,9(2):34-37.
被引量:7
6
李国贤,鄢毅,袁景珊,李晴,李冰芳.
血瘀证目征与血瘀证诊断标准的比较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8):472-475.
被引量:15
7
王永炎,刘炳林.
中风病研究进展述评[J]
.中国中医急症,1995,4(2):51-54.
被引量:111
8
陈家旭.
中医证实质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中医药科技,1995,2(4):35-37.
被引量:11
9
高颖.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概况[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5):51-53.
被引量:16
10
赵益业,刘承才.
试论经验与技艺因素对中医学术发展的消极影响[J]
.医学与哲学,1995,16(5):235-237.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6
1
赵益业,钟学军.
试论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对中医学术发展的消极影响[J]
.中医药信息,1995,12(6):3-4.
2
赵益业,刘承才.
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对中医学术的影响[J]
.医学与哲学,1995,16(9):452-454.
被引量:2
3
朱立鸣,卢健,段永强.
中药新药研发中证候规范化及其临床疗效评价[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7):533-535.
被引量:11
4
赵学军,李任先,郎建英.
论“证”的研究思路[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6):1-3.
被引量:10
5
李先涛.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对“血瘀证宏观诊断标准”研究文献的评价[J]
.中医药通报,2003,2(2):74-77.
被引量:3
6
李先涛,赖世隆,梁伟雄.
运用循证医学对血瘀证诊断标准研究文献的评价[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2):168-170.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
34
1
佟子林,刘晓梅,翟世俊,周宏伟.
传统儒家伦理文化对中医学模式建构影响研究综述[J]
.中医药学报,2009,37(1):75-76.
被引量:2
2
商建军,韩景光.
急性脑出血血瘀病机的研究状况[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5):59-61.
被引量:8
3
陈勇,韩凤梅,李瀚旻.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分型的方法学探讨[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6):51-54.
被引量:3
4
刘宝山,戴锡孟.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7):550-552.
5
张杰.
利用方证相应学说探寻中医证的物质基础[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1):3-5.
被引量:7
6
陈世宏,叶耘,尚正录,卫洪昌,尚云,严世芸.
不同治法对大鼠心肌缺血模型中医证型的反证研究[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9(4):36-38.
被引量:13
7
顾衡强,陈美华.
高血压病痰瘀证的治疗研究进展[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1):70-72.
被引量:7
8
高克俭.
血瘀证诊断研究现状及进展[J]
.天津中医药,2006,23(5):437-440.
被引量:4
9
张杰,李涢.
关于中医证候物质基础研究路径的思考[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5):394-395.
被引量:41
10
陈茂华,陈涛.
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简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4):3-4.
被引量:1
1
陈小野.
证候实质研究中弱特异性的正面观[J]
.医学与哲学,1995,16(6):311-313.
被引量:23
2
杨洋.
中药饮片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2002,3(15):95-96.
3
贾金凤,孟广义.
中药处方及调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10):5-6.
被引量:5
4
张明,赵英日,李强,富文俊.
“证”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述评[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5):1-4.
被引量:4
5
朱克俭,黄一九.
常见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思路[J]
.中国医药学报,1999,14(1):62-64.
被引量:26
6
朱克俭,黄一九.
西医常见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研方法探讨[J]
.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5(1):4-5.
被引量:2
7
佟彤.
必要的软化──证候实质研究的再思考[J]
.医学与哲学,1996,17(8):434-435.
被引量:5
8
赵岚.
浙江不同产地延胡索的有效成分比较[J]
.现代应用药学,1991,8(5):9-11.
被引量:2
9
钟保恒.
威灵仙药材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改进[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9):30-31.
被引量:4
10
何咸旺.
试论药毒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对策[J]
.安徽医药,2005,9(6):462-463.
被引量:1
湖南中医杂志
1994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