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河南省小麦超高产品种选用及其关键栽培技术
被引量: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结合近年来超高产实践,分析了多穗型和大穗型品种的产量形成特点,并对河南省小麦实现超高产提出了品种选用、培肥地力、打好播种基础、施肥运筹、指标化田间管理等关键栽培技术。
作者
朱云集
郭天财
崔金梅
王晨阳
王化辰
机构地区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1,共3页
Crops
基金
国家科技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04BA520A-06)
关键词
栽培技术
小麦
超高产品种
培肥地力
品种选用
产量形成特点
大穗型品种
河南
指标化
基础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2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300
同被引文献
171
引证文献
17
二级引证文献
163
参考文献
6
1
王晨阳,朱云集,夏国军,宋家永,李九星,王永华,罗毅.
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1998,24(6):978-983.
被引量:151
2
朱云集,崔金梅,郭天财,王晨阳,张三坤,李九星,王永华.
温麦6号生育规律及其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
.作物学报,1998,24(6):947-951.
被引量:37
3
马元喜.小麦超高产应变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120-125.
4
马元喜 王晨阳 朱云集.协调小麦穗分化三个两极分化过程增加穗粒数[A]..中国小麦栽培研究新进展[C].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119-126.
5
朱云集,崔金梅,王晨阳,郭天财,夏国军,刘万代,王永华.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施氮对穗花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1):1325-1329.
被引量:59
6
朱云集,郭汝礼,郭天财,张庆友,王之杰,王永华.
行距配置与密度对兰考906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1,21(2):62-66.
被引量:91
二级参考文献
32
1
张建平,张立峰,臧士国.
高肥地冬小麦再高产施肥问题探讨[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17(3):57-61.
被引量:1
2
徐恒永,赵君实.
高产冬小麦的冠层光合能力及不同器官的贡献[J]
.作物学报,1995,21(2):204-209.
被引量:180
3
于振文,岳寿松,沈成国,余松烈,D.B.Egli,D.V.VanSanford.
不同密度对冬小麦开花后叶片衰老和粒重的影响[J]
.作物学报,1995,21(4):412-418.
被引量:112
4
张道玺,刘安民,刘清毅,林艺庆,刘翠红.
冬小麦亩产600kg配套技术指标的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1996,28(6):4-7.
被引量:7
5
王晨阳,马元喜,周苏玫,朱云集,李九星,王化岑.
土壤渍水对冬小麦根系活性氧代谢及生理活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1996,22(6):712-719.
被引量:54
6
岳寿松,于振文,余松烈,许玉敏.
不同生育时期施氮对冬小麦旗叶衰老和粒重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1997,30(2):42-46.
被引量:113
7
凌励,江苏作物通讯,1997年,6期,19页
8
李雁鸣,北方小麦栽培研究会学术会议交流论文,1996年
9
徐恒永,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1996年,199页
10
郭万胜,江苏农学院学报,1996年,17卷,专刊,252页
共引文献
300
1
刘哲文,郭丹丹,常旭虹,王德梅,王艳杰,杨玉双,刘希伟,王玉娇,石书兵,赵广才.
强筋小麦花后氮素积累和转运对氮肥追施时期和比例的响应[J]
.作物杂志,2023(6):114-120.
2
张子豪,李想成,吴昊天,付鹏浩,张运波,高春保,邹娟.
湖北省弱筋小麦适宜播种量研究——以鄂麦580为例[J]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S02):77-81.
3
冯波,王法宏,刘延忠,金桂芳.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科学,2006,38(6):103-107.
被引量:17
4
刘凤楼,宋美丽,冯毅,孙道杰,李学军,李进仓,张睿,王辉.
施肥量与氮肥基追比对西农979产量和品质的效应[J]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3):482-487.
被引量:38
5
张双利,王晨阳,胡吉帮,郭天财,朱云集,梅兹君.
行距配置对高产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4):704-709.
被引量:9
6
冯伟,李晓,邱记东,王晨阳,郭天财.
种植行距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籽粒糖代谢及灌浆特性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5):875-880.
被引量:6
7
朱新开,郭凯泉,李春燕,封超年,彭永欣,郭文善.
氮肥运筹比例对稻田套播强筋小麦产量及花后旗叶衰老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5):900-904.
被引量:12
8
郭天财,朱云集,王晨阳,崔金梅,康国章.
河南省小麦超高产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4):46-50.
被引量:42
9
徐彩龙,张敏,谢新宇,刘铁宁,王文颇,韩金玲,李彦生,周印富,蔡瑞国.
氮肥分施对冀东地区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11,26(S1):147-152.
被引量:1
10
蒋家慧.
氮肥运筹对小麦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69-72.
被引量:24
同被引文献
171
1
朱伟,胡新,黄建英,黄绍华,李玉兰,刘玉芬,王家才,张翼.
密度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成穗率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04,33(7):39-41.
被引量:9
2
郭天财,朱云集,王晨阳,崔金梅,康国章.
河南省小麦超高产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4):46-50.
被引量:42
3
李生荣,杜小英,周强,任勇,李太军.
大穗型丰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应用[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11(S2):104-109.
被引量:4
4
赵虹,王西成,李铁庄,曹廷杰.
专用优质小麦品种选育、鉴定和审定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4):295-298.
被引量:6
5
杨珍平,周乃健,苗果园.
晋中晚熟冬麦区不同群体模式小麦光合性能分析[J]
.作物学报,2004,30(9):878-882.
被引量:10
6
朱云集,李向阳,郭天财,马冬云.
小麦灌浆期间冠层温度与产量关系研究[J]
.河南科学,2004,22(6):798-801.
被引量:23
7
朱新开,郭文善,王永吉,封超年,彭永欣.
大穗型小麦穗粒重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探讨[J]
.种子,2004,23(11):67-71.
被引量:16
8
冯伟,郭天财,李晓,朱云集,曹卫星.
不同降雨年型下水分处理对大穗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1):192-195.
被引量:51
9
王法宏,赵君实,孙振山,杨平平,徐恒永.
小麦不同成穗类型品种的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1993(2):13-14.
被引量:2
10
高翔,宁锟,宋哲民.
小麦高产品种分蘖特性与成穗规律的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1994,3(4):17-22.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
17
1
郭天财,朱云集,沈天民,马冬云,王晨阳.
重穗型小麦品种窄行密植公顷产量超10 t配套栽培技术探讨[J]
.河南农业科学,2006,35(3):25-28.
被引量:23
2
王永华,郭天财,朱云集,王晨阳,康国章.
河南省不同类型麦区小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
.河南农业科学,2006,35(5):12-16.
被引量:17
3
朱伟,李玉兰,李丰,闫向泉,张志.
豫东平原区当前小麦品种选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进建议[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204-207.
被引量:5
4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及其生理特性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761-1764.
被引量:8
5
叶优良,王桂良,朱云集,李欢欢,黄玉芳.
施氮对高产小麦群体动态、产量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2):351-358.
被引量:36
6
李自玲,马向利,张存利,田香伟,余杰.
许昌市小麦新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J]
.小麦研究,2011,32(1):7-11.
被引量:2
7
沈强云,党根友,李路一,樊明,田军仓.
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旱追肥肥效实验[J]
.农业科学研究,2011,32(1):20-22.
8
李自玲,马向利,张存利.
许昌市小麦新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11(5):123-125.
被引量:2
9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超高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及其品质特性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2011,23(2):221-225.
被引量:9
10
朱云集,崔金梅,郭天财,王晨阳,王永华.
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商榷[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8):54-57.
被引量:41
二级引证文献
163
1
冯伟,李晓,邱记东,王晨阳,郭天财.
种植行距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籽粒糖代谢及灌浆特性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5):875-880.
被引量:6
2
刘小宁,刘海坤,黄玉芳,叶优良.
施氮量、土壤和植株氮浓度与小麦赤霉病的关系[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2):306-317.
被引量:19
3
郭天财,刘胜波,冯伟,杨文平,王永华,韩巧霞.
不同种植行距的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中几种与旗叶衰老有关的生理指标变化[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44(1):33-36.
被引量:19
4
桂法银,刘岩.
冬小麦抗旱保苗和春季田间管理[J]
.种业导刊,2009(2):31-31.
被引量:2
5
郭天财,徐丽娜,冯伟,盛坤,朱云集.
种植密度对兰考矮早八幼穗分化和碳氮代谢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09,24(1):194-198.
被引量:8
6
马爱平,王娟玲,靖华,王裕智,张红芳,崔欢虎.
不同播种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陕西农业科学,2009,55(1):3-5.
被引量:8
7
冯伟,刘胜波,郭天财,杨文平,王永华,朱云集.
行距对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八同化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9,29(4):668-672.
被引量:13
8
李巧云,尹钧,刘万代,李磊,周苏玫.
黄淮麦区半冬性小麦冬前壮苗叶龄指标的确定[J]
.河南农业科学,2009,38(12):35-38.
被引量:3
9
张春才,高九思,贾惠文.
2009年国审豫选小麦新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0(15):116-116.
10
李巧云,尹钧,刘万代,李磊,周苏玫.
河南省弱春性小麦冬前壮苗叶龄指标的确定[J]
.河南农业科学,2010,39(10):19-22.
被引量:2
1
晋四清,尚惠香.
甘蓝杂交制种高产稳产指标化管理技术[J]
.河南农业,2009(9):34-34.
2
汤淑钧,董军龙.
麦套花生亩产200公斤指标化栽培技术[J]
.河北农业科技,1989(5):10-10.
3
刘延涛,于利华,王家仁.
井灌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指标化栽培实践与技术探讨[J]
.山东农业科学,2006,38(6):39-40.
被引量:1
4
王西芝,苏丙华,马丰刚,蒋明洋,张娟.
玉米杂交种鲁单818超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13(6):226-227.
5
魏永超,卓名贵,吴国良,刘希忠,甘贤友,朱庆升.
豫北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指标化及其分析[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1988,31(1):14-19.
6
杨天英,覃志顺,王涛.
不同施肥运筹对冬小麦“安麦6号”产量性状的影响[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10):63-64.
7
张宏华,孙长锋,周大川.
水稻精确施氮技术研究[J]
.上海农业科技,2009(3):43-44.
8
雷云翘.
氮肥运筹对水稻新品种桥科951产量的影响[J]
.北方水稻,2016,46(2):20-23.
9
马永安,孙全德,陈冬梅,刘保华,曹江,杨章华.
不同施肥运筹对冬小麦邯6172产量的影响[J]
.土壤肥料,2005(3):26-28.
被引量:5
10
张养利,李进仓,张德仓.
16个玉米新品种叶龄指数与穗分化关系的试验初报[J]
.陕西农业科学,2009,55(5):14-16.
被引量:3
作物杂志
200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