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构建德育创新理念: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融合
被引量:
3
Construct the creative idea of moral education: amalgamation between the social center and the individual cen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大力提倡创造教育的今天,德育工作应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个体需要,发挥个体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融合。这是实现德育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径。
作者
李建芹
机构地区
河南省科技学院
出处
《教育导刊(上半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21,28,共3页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关键词
德育创新
德育工作
新理念
创造教育
融合
构建
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
重要途径
必然要求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80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7
参考文献
4
1
扈中平.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7-94.
被引量:78
2
吴俊生.教育哲学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147.
3
杨莉君.
析创造教育的社会本位障碍[J]
.中国教育学刊,2003(11):5-8.
被引量:4
4
徐平.
“人格本位”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J]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1):52-53.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1-16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4页.
4
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
5
吴俊生.《教育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146页.
6
叶亦乾,何存道,梁宁健.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演讲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版,第224页
8
转引自王海明著:《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8,60页
9
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
10
卢梭[法].爱弥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5.
共引文献
80
1
谢盈盈.
钟摆现象:高职学生评价取向的选择与反思[J]
.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2):45-50.
被引量:10
2
王垚芝.
新中国成立70年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历程与特征[J]
.教育科学论坛,2019,0(36):24-30.
被引量:5
3
严仲连.
幼儿个体发展与社会要求的动态统一——西方学前教育研究文化历史范式的进展与启示[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71-78.
4
金琼洁,占小红.
STEM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发展路向[J]
.教学与管理,2020,0(3):1-4.
被引量:5
5
张相学.
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的反思与建构[J]
.学术论坛,2008,31(2):172-176.
6
彭文晓,王正福.
论教育人文精神的遮蔽和显现[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6):30-32.
7
陀婷,林静.
论教育中兴趣与努力的关系——兼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抉择与融合[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90-92.
被引量:1
8
刘晶秋,吴跃华.
音乐教育功能的辩证思考[J]
.电影评介,2007(3).
9
王超.
浅析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问题[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S2):237-239.
被引量:1
10
金焱明,闵桢.
大学教育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障碍及对策[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5):128-13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1
1
付八军,冯晓玲.
评析蒋梦麟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蒋梦麟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研究之一[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14-17.
被引量:6
2
塞缪尔.H.奥西普.路易斯.F.菲茨杰拉德.生涯发展理论[M].顾雪英,姜飞月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2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4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
李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整合向度[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4):19-21.
被引量:4
6
赵小云,郭成.
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503-1510.
被引量:154
7
陈德明.
青年生涯辅导的价值取向及其局限性[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9(5):49-53.
被引量:3
8
梁应卓.
兴趣与人才培养[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3,0(4):78-84.
被引量:2
9
扈中平.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7-94.
被引量:78
10
陈桂生.
略论教育在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之间的抉择与统合——兼评教育理论上的“社会本位”说与“人本位”说[J]
.上海高教研究,1991(4):1-10.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3
1
陀婷,林静.
论教育中兴趣与努力的关系——兼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抉择与融合[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90-92.
被引量:1
2
陈德明.
生涯辅导理论本土化辨析[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2):153-157.
被引量:5
3
狄国忠.
论文化矛盾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
.宁夏党校学报,2020,22(6):110-11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7
1
张冬梅.
我国高校生涯咨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1):77-80.
被引量:4
2
张金兴.
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以创业典型案例为视角[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1):125-128.
被引量:15
3
李国章,鲍金勇,孙华.
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15(13):159-161.
被引量:2
4
时昱.
高校精准职业辅导理论本土化路径研究[J]
.高教学刊,2016,2(23):38-39.
5
邱伯聪.
德育增效: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有效融合[J]
.基础教育研究,2020,0(6):7-8.
被引量:1
6
方琼.
新时代青少年责任教育的教育责任[J]
.北京教育(德育),2021(3):37-42.
被引量:1
7
查李妹,王晓春.
三级循环指导模式下高中生生涯教育实践[J]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4(8):96-98.
1
冯建梅.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初探[J]
.甘肃教育,2014(24):50-50.
2
蔡雪梅,周应华.
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关系[J]
.科教导刊,2011(4):26-27.
被引量:2
3
许述东,黄平,张向.
实施因材施教,促进高职学生个性发展[J]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1):43-44.
被引量:2
4
刘秀丽.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之浅见[J]
.教育评论,2004(6):104-105.
5
李春东.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浅谈学生管理[J]
.职业,2007(33):75-76.
6
毛韵,陈德强.
当代大学生人格养成刍议[J]
.科技资讯,2006,4(31):91-92.
7
王烨.
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4):70-72.
被引量:1
8
卫红云.
绩效管理在教师培养中的应用[J]
.新课程(综合版),2016,0(4):97-98.
9
肖福发.
拓展操作的思维空间 发展学生个性思维[J]
.新教师,2013,0(5):55-56.
10
高香秀.
小学生个性化写作初探[J]
.中小学电教(下),2010,0(4):91-92.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05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