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析中国高粱的起源
被引量: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关于中国高粱的起源,历来存在不同的见解。本文从中国高粱历史遗存的考古发现、古籍记载、野生高粱的存在和分布及中国高粱的分类地位这四方面论述了中国栽培高粱的起源,初步认定中国高起源于中国。我国的高梁栽培历史最粱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自商周至两汉时期,已在我国有较大范围的栽培。并提出分子标记技术将在中国高粱的起源演化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
官华忠
祁建民
周元昌
蒋云林
机构地区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
出处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6-79,共4页
Seed
关键词
中国高粱
分子标记技术
新石器时代
黄河中下游
考古发现
分类地位
栽培历史
起源演化
大范围
分布
高梁
分类号
S514 [农业科学—作物学]
Q943 [生物学—植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407
同被引文献
189
引证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236
参考文献
12
1
卫斯.
试探我国高粱栽培的起源——兼论万荣荆村遗址出土的有关标本[J]
.中国农史,1984,3(2):45-50.
被引量:8
2
賀官保.
洛阳老城西北郊81号汉墓[J]
.考古,1964(8):403-406.
被引量:25
3
沈志忠.
先秦两汉粱秫考[J]
.中国农史,1999,18(2):100-109.
被引量:9
4
范毓周.
关于中国古代的高粱栽培问题[J]
.中国农史,1997,16(4):106-108.
被引量:5
5
The Zhengzhou Museum.
郑州大河村遗址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79(3):301-375.
被引量:156
6
石玉学,曹嘉颖.
中国高粱起源初探[J]
.辽宁农业科学,1995(4):42-46.
被引量:13
7
李毓芳.
陕西咸阳马泉西汉墓[J]
.考古,1979(2):125-135.
被引量:40
8
李文信.
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J]
.考古学报,1957(1):119-126.
被引量:66
9
刘俊勇.
辽宁大连大嘴子稻谷、高粱的发现与研究[J]
.农业考古,1992(3):90-92.
被引量:6
10
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J]
.文物,1977(10):10-21.
被引量:84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1975年豫西考古调查[J]
.考古,1978(1):23-34.
被引量:18
2
1971年安阳后岡发掘简报[J]
.考古,1972(3):14-25.
被引量:41
3
河南灵宝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复查和试掘[J]
.考古,1960(7):12-19.
被引量:5
4
郑州(九田)(九田)王村遗址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58(3):41-62.
被引量:12
5
张玉忠.
新疆出土的古代农作物简介[J]
.农业考古,1983(1):122-126.
被引量:32
6
昝维廉.
正视我国古代的五谷[J]
.农业考古,1982(2):44-49.
被引量:7
7
黄其煦.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J]
.农业考古,1982(2):55-61.
被引量:46
8
王毓瑚.
我国自古以来的重要农作物[J]
.农业考古,1981(1):79-89.
被引量:16
9
中国科学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M]文物出版社,1963.
10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M]文物出版社,1974.
共引文献
407
1
霍宏伟.
镜上中国:三面汉镜上的“中国”铭文[J]
.中国书法,2021(4):129-145.
2
朱振兴,张丽霞,李金红,白春明,陆晓春.
高粱生物育种进展与展望[J]
.中国基础科学,2022(4):42-52.
被引量:6
3
倪润安.
北魏平城文明的内涵[J]
.云冈研究,2023,3(1):19-30.
4
杨瑾.
一枚长安汉镜的全球诠释流动圈:以18世纪荷兰收藏家尼古拉斯·维特森藏汉镜为例[J]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2023(1):364-373.
5
赵化成.
汉代“横葬制墓”的起源与发展[J]
.古代文明辑刊,2021(1):175-208.
被引量:1
6
高红旗.
《内经》半夏秫米汤浅议[J]
.内蒙古中医药,2022,41(7):68-70.
被引量:4
7
吴卫红,辛宇.
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历史、问题与趋势(一)[J]
.南方文物,2023(1):28-41.
8
吴庆洲.
德庆学宫大成殿建筑研究[J]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20(1).
被引量:1
9
杨慧婷.
湖南省博物馆藏滑石“万石仓”铭文及相关问题[J]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9(1):381-391.
10
王译绅,信泽民.
大汶口文化背壶的广义操作链研究[J]
.常州文博论丛,2021(1):30-36.
同被引文献
189
1
范昕琦,王海燕,聂萌恩,赵兴奎,张一中,杨慧勇,张晓娟,梁笃,段永红,柳青山.
EMS诱变对高粱出苗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
.作物杂志,2020(1):47-54.
被引量:17
2
赵志军,陈剑.
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J]
.南方文物,2011(3):60-67.
被引量:49
3
孔昭宸,刘长江,何德亮.
山东滕州市庄里西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J]
.考古,1999(7):59-62.
被引量:43
4
李毓芳.
浅谈我国高粱的栽培时代[J]
.农业考古,1986(1):267-270.
被引量:9
5
缪启愉.
“粱”是什么[J]
.农业考古,1984(2):289-293.
被引量:4
6
孙华.
四川盆地史前谷物种类的演变——主要来自考古学文化交互作用方面的信息[J]
.中华文化论坛,2009(S2):147-154.
被引量:13
7
霍巍.
成都平原史前农业考古新发现及其启示[J]
.中华文化论坛,2009(S2):155-158.
被引量:11
8
阚勇.
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J]
.考古学报,1981(3):349-368.
被引量:66
9
游修龄.
对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稻谷和骨耜的几点看法[J]
.文物,1976(8):20-23.
被引量:33
10
江苏新沂县三里墩古文化遗址第二次发掘简介[J]
.考古,1960(7):20-22.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15
1
殷志华.
明清时期高粱栽培技术研究[J]
.古今农业,2011(3):74-80.
被引量:1
2
刘莉,盖瑞.克劳福德,李炅娥,陈星灿,马萧林,李建和,张建华.
郑州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高粱”遗存的再研究[J]
.考古,2012(1):91-96.
被引量:18
3
殷志华,惠富平.
古代高粱种植及加工利用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2):167-173.
被引量:3
4
赵翰生,李劲松.
《考工记》“锺氏染羽”新解[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3):16-22.
被引量:6
5
陈冰嬬,李继洪,王阳,李淑杰,胡喜连,李伟,马英慧,高鸣,高士杰.
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1):67-72.
被引量:32
6
刘勇,王良群,杨伟,郝艳芳,张微,白鸿雁,张晓娟,武擘.
组织培养在高粱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0):31-33.
被引量:1
7
黎海明,左昕昕,康利宏,任乐乐,刘峰文,刘鸿高,张乃梦,闵锐,刘旭,董广辉.
植物大化石和微体化石分析揭示的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农业发展历程[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46(7):926-938.
被引量:11
8
关望辉,白文斌.
“镰刀弯”地区发展高粱种植的建议[J]
.山西农业科学,2017,45(1):143-145.
被引量:12
9
徐宁,曹娜,王闯,刘国娟,刘敏,豆惠敏,孙晓慧.
NaCl胁迫对野生和栽培品种高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8):55-57.
被引量:10
10
丁延庆,周棱波,汪灿,曹宁,程斌,高旭,彭秋,邵明波,张立异.
酱香型酒用糯高粱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2019,35(5):28-34.
被引量:47
二级引证文献
236
1
梁培鑫,唐榕,郭睿,刘建国.
混合盐碱胁迫对油莎豆生长及生理性状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36(10):185-192.
被引量:7
2
葛威,李建和,王会波.
大河村遗址炭化种子的碳、氮元素分析[J]
.第四纪研究,2012,32(2):241-246.
被引量:3
3
王成恺.
汽车电子仪表及显示装置的检测与维修[J]
.汽车驾驶员,2000(4):36-37.
4
吴文婉,靳桂云,王海玉,王传明.
黄河中下游几处遗址大豆属(Glycine)遗存的初步研究[J]
.中国农史,2013,32(2):3-8.
被引量:8
5
刘莉,陈星灿,赵昊.
河南孟津寨根、班沟出土裴李岗晚期石磨盘功能分析[J]
.中原文物,2013(5):76-86.
被引量:24
6
周开芳,左明玉,郑明强,张明生,任明见,高翔.
高粱茅粱1号高产优化栽培技术探讨[J]
.种子,2013,32(11):106-108.
被引量:4
7
吴文婉,靳桂云,王海玉,王传明.
古代中国大豆属(Glycine)植物的利用与驯化[J]
.农业考古,2013(6):1-10.
被引量:20
8
张晓敏,周开芳,郑明强,左明玉,罗元琼.
不同种类肥料施用量对高粱产量的影响[J]
.农技服务,2015,32(1):98-99.
被引量:5
9
赵志军,刘剑虹,徐菲,杨晓华.
中国传统服饰染色技艺之褐色系复原研究[J]
.丝绸,2015,52(3):31-36.
被引量:28
10
陈艳丽,田承华,田怀东.
国内外高粱种质资源形态性状与农艺性状的多样性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2015,43(4):378-382.
被引量:24
1
陈雨,潘大建,曲延英,范芝兰,陈建酉,李晨.
水稻籼粳分化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07,34(12):3-7.
被引量:13
2
杨立国.
高粱的耐盐性——Ⅱ.栽培高粱和约翰逊草的细胞培养对氯化钠的反应[J]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2(1):31-35.
被引量:1
3
王富德.
高粱的耐盐性——Ⅰ.栽培高粱和约翰逊草对氯化钠的整株反应[J]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2(1):26-31.
4
高海燕,程庆军,高鹏,田承华,张俊珍,郭睿,乔婧.
几个国内外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的性状比较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2015,43(7):783-787.
被引量:7
5
焦少杰,姜艳喜,苏德峰,严洪冬,孙广全,陈效杰.
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介绍[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7):46-47.
6
崔莹莹,郭安平,王晓玲,郭运玲,孔华,贺立卡.
海南普通野生稻籼粳分化的SSR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09,37(4):56-58.
被引量:8
7
伊世平.
福建省古籍记载的昆虫种类的初步研究[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6,25(2):197-203.
被引量:2
8
马得泉,洛桑更堆.
西藏近缘野生大麦分类研究进展[J]
.西藏科技,1996(4):8-14.
被引量:1
9
马得泉,李雁勤,洛桑更堆,欧珠,干志峰.
西藏栽培大麦分类研究进展[J]
.西藏科技,1997(1):2-8.
被引量:6
10
张怀珍.
中毒白天鹅的救治[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1):37-37.
种子
2005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