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三大法学流派方法论检讨
被引量:33
To Review the Methodologies of Three Western Jurisprudential Schools
出处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32,共13页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参考文献39
-
1林文雄.《法实证主义》[M].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2、243-244、184、199-200、158-159、196页.
-
2[英]W·D·拉蒙特.马俊峰等译.《价值判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0页.
-
3[美]罗斯科·庞德.曹玉堂 杨知译.《法律史解释》[M].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32页.
-
4[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邓正来等译.《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
5[德]罗伯特·霍恩.楚建译.《德国民商法导论》[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64页注、62-63.
-
6马克思 恩格斯.《英国士兵的誓言》[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C].,.第392页.
-
7恩格斯.《反杜林论》[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4页.
-
8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
9[意]登特列夫.李日章译.《自然法》[M].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96,5页.
-
10[英]J·S·密尔.《论自然》[A].引自吴国盛主编.《自然哲学》(第2辑)[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35页.
共引文献75
-
1沈芝.古代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述评[J].历史教学,2004(8):68-70. 被引量:1
-
2张世鹏.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理论思考[J].国际政治研究,2001,22(1):67-75. 被引量:1
-
3谢伯端.正确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兼评当前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究中理论前提的误区[J].理论前沿,2002(14):30-32. 被引量:1
-
4张建军.论《费尔巴哈论》中“唯物主义”的双重语义——为恩格斯辩护[J].江海学刊,2004(6):17-22. 被引量:3
-
5李心峰.中国三代艺术的意义[J].文艺研究,2001(4):48-54. 被引量:10
-
6李永军.论权利能力的本质[J].比较法研究,2005,19(2):40-50. 被引量:56
-
7奚兆永.关于“价值”和“剥削”范畴的再探讨——对许成安《对“价值”和“剥削”范畴内涵的探讨》一文的商榷[J].现代经济探讨,2005(7):19-23.
-
8蔡秀玲.台湾中产阶级形成及发展趋向浅析[J].台湾研究,2005(4):44-48. 被引量:6
-
9高国荣.环境史学与跨学科研究[J].世界历史,2005(5):102-112. 被引量:14
-
10张明楷.盗窃与抢夺的界限[J].法学家,2006(2):119-131. 被引量:171
同被引文献356
-
1杨涛.关于“立法不作为”的思考[J].社会观察,2007(3):27-30. 被引量:2
-
2王化,王亮.论现代法学三大流派存在的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S1):68-70. 被引量:1
-
3张成敏.论无罪推定的逻辑基础[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S1):256-262. 被引量:15
-
4杨柳,李红昌.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法经济学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8):39-40. 被引量:1
-
5杜宴林,张文显.后现代方法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向[J].金陵法律评论,2001(1):81-90. 被引量:18
-
6张心向.刑法裁判规范之品性——基于司法实践建构的视野[J].天津法学,2011,27(2):14-21. 被引量:7
-
7张千帆.法律是一种理性对话——兼论司法判例制度的合理性[J].北大法律评论,2002,3(1):69-100. 被引量:16
-
8章戎,辉民.论当代行为法学的时代意义——在比较中认识世纪之交行为法学的价值功能[J].学术探索,1999(5):45-47. 被引量:2
-
9郑强.美国后现代法理学概观[J].环球法律评论,2000,22(2):44-53. 被引量:19
-
10陈金钊.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J].法学,1999(12):13-15. 被引量:6
引证文献33
-
1吴梓源.回到规范分析:克隆人行为是否有罪的方法论审视[J].法律方法,2019,25(3):335-346.
-
2杜建明.比较视野下的法学研究方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3):82-86. 被引量:1
-
3黄辉.探析法学方法论“生态化”[J].清华法学,2008,2(3):133-145. 被引量:4
-
4朱景文,叶传星.2005年法理学学术研究回顾[J].法学家,2006(1):34-38. 被引量:1
-
5董晓波.语言与法律——谈西方法律语言研究方法的嬗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6(2):205-209. 被引量:9
-
6李秀娜.世界贸易组织法学方法论问题刍议[J].当代法学,2006,20(6):124-130.
-
7孙季萍,郭晓燕.价值分析方法评析——与实证分析方法对比的视角[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6):98-100. 被引量:2
-
8董晓波.对西方法学“语言学转向”的解读[J].河北法学,2007,25(1):57-60. 被引量:1
-
9李晓瑞.社会法学派的学理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5(1):87-89. 被引量:2
-
10袁彬.论刑法心理学分析的背景与方法[J].青海社会科学,2007(3):87-91.
二级引证文献83
-
1谢宇.立法实施能够全面实施宪法吗——对我国宪法实施模式的反思与完善[J].法学评论,2023,41(1):85-96. 被引量:5
-
2郸啸.浅论法治建设的逻辑:形式与实质的平衡[J].山东青年,2019,0(10):262-264.
-
3牛克乾,张文.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在刑事裁判文书中的运用[J].法律适用,2010(9):16-21. 被引量:2
-
4董晓波.对西方法学“语言学转向”的解读[J].河北法学,2007,25(1):57-60. 被引量:1
-
5董晓波.跨学科、多向度:二十世纪法理学语言学范式的转换[J].学术交流,2007(1):80-83.
-
6董晓波.立法语言模糊性:一个法社会学视角[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2):74-79. 被引量:10
-
7郝丰玲,余玲丽.法律英语语篇和英语政治新闻语篇核心情态动词的对比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20(1):77-82. 被引量:1
-
8李伟.法官解释确定性的内外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26(2):47-53. 被引量:5
-
9熊德米.法学语言流变刍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7):105-107. 被引量:2
-
10熊德米,李晓劲.法学语言关照下的模糊性司法话语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138-143. 被引量:1
-
1乔雨华.论法的分层[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5(2):8-10.
-
2任帅军.试论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J].消费导刊,2009,0(4):141-141. 被引量:2
-
3张春楼,田应利.论费耶阿本德的多元化自由思想[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18):289-289.
-
4胡蓉,蒋媛媛.法律与道德的分离:效率违约的一个理论依据[J].时代经贸(下旬),2007,5(09Z):233-233. 被引量:4
-
5许中华.庞德的法律与道德观探析[J].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2(8Z):80-80. 被引量:1
-
6陈金钊.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J].法学,1999(12):13-15. 被引量:6
-
7王亚静.论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0(1):11-12. 被引量:1
-
8陈锐.隔阂与落寞:分析法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其命运[J].政法论坛,2009,27(1):28-39. 被引量:7
-
9李杰.法学中的价值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4):115-116.
-
10马旭卓.论西方史上法律与道德关系理论的演变[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4,0(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