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3-84,共2页
China Youth Study
同被引文献13
-
1尧新瑜.高校大学生预防心理危机的三种途径[J].江西社会科学,1999,19(12):132-135. 被引量:10
-
2张海芹.嫉妒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4(1):86-88. 被引量:1
-
3张丛林,汪水芳.关于儒家荣辱观的心理机制探讨[J].江淮论坛,2005(4):95-99. 被引量:17
-
4周杨.大学生嫉妒心理分析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8):27-28. 被引量:8
-
5何明,贺小华,张建育.大学生嫉妒心理剖析及其辅导策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36-38. 被引量:10
-
6程明莲.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5):86-87. 被引量:19
-
7郑永廷,著.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8[6]周济,孙家正,周强,梁衡,赵化勇,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发言[N].北京:光明日报,2006-03-18(2-3).
-
9欧阳文珍.嫉妒心理及其内隐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4):446-449.
-
10王亚娟.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42-144. 被引量:5
引证文献4
-
1郭柏春.关于学生群体荣辱观念与嫉妒心理的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06,24(2):77-80. 被引量:1
-
2高旭.和谐校园视阈中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有效引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28(4):37-39. 被引量:2
-
3曾云莺.论嫉妒心理的特点、发展及克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11):142-144. 被引量:1
-
4李美超,赵晓晔,王云红.论《史记》人物嫉妒与学生嫉妒心理疏导[J].校园心理,2016,14(2):127-129.
-
1熊吕茂.论挫折心理的调适和健康心理的培养[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20(5):137-139. 被引量:3
-
2杨平.中小学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7):15-16. 被引量:25
-
3郑星刚.探究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及对策[J].学园,2013(2):107-108.
-
4崔志侃,孙伟.大一新生心理调适问题简析[J].知识经济,2010(6):155-155. 被引量:1
-
5吕冰冰.新媒体视阈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7,0(2):104-105. 被引量:1
-
6魏国文.高效课堂中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研究及教育对策[J].魅力中国,2014(27):170-170.
-
7李宏瑞.注重审美体验 提高阅读效果[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13(11):8-10.
-
8陈艳玲.建设“爱心”班级,让爱在教室里荡漾[J].知识窗(教师版),2014(20):71-71.
-
9郭玢.用多元化的历史观看待辛亥革命的意义[J].考试周刊,2014(40):126-127.
-
10刘世涛,张先彬.当代青少年性教育探析——基于重庆市青少年性教育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3(10):48-53.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