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5-110,共26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参考文献8
-
1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A]..《蔡元培文选·文化融合与道德教化》[C].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第295页.
-
2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A]..《蔡元培文选·文化融合与道德教化》[C].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第320页.
-
3高平叔.《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J].《群言》,1982,.
-
4A.J.M.米尔恩 夏勇 张志铭译.《人的权力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139页.
-
5巴伯 伯纳德 顾昕等译.《科学与社会秩序》[M].三联书店,1991年..
-
6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A]..《二十五史》第1卷[C].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版,1986年版.第357页.
-
7.《老子》第77章[M].,..
-
8鲁迅.《而已集·小杂感》[A]..《鲁迅全集》第3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2页.
共引文献26
-
1费迎晓,丁建弘.洪堡与蔡元培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世界历史,2004(4):65-78. 被引量:9
-
2杨立雄.黑客伦理、公有主义与声誉——对黑客行为的一种理论解释[J].社会,2004,24(11):55-59. 被引量:1
-
3徐梦秋,李永根.科学规范:类型与功能[J].学术月刊,2006,38(11):18-23. 被引量:3
-
4章清.“采西学”:学科次第之论辩及其意义——略论晚清对“西学门径”的探讨[J].历史研究,2007(3):107-128. 被引量:11
-
5王军.大众文化:何来狂欢——谈约翰·菲斯克对狂欢理论的应用[J].江淮论坛,2007(4):100-104. 被引量:6
-
6钟祥财.和谐与大同:中国古代两种经济发展思路[J].财经研究,2007,33(9):28-37. 被引量:3
-
7洪晓楠,王丽丽.科学家的责任分析[J].哲学研究,2007(11):83-86. 被引量:4
-
8赵玉强.“无为而治”的多面向理论内涵与一元化价值追索[J].中州学刊,2008(2):137-140. 被引量:1
-
9沈江平.中国当代非理性信仰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8,30(1):6-10.
-
10王协舟.中国档案学的科学精神[J].档案学研究,2008(2):9-13.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230
-
1姜义华.近代中国“国学”的形成与演进(上)[J].学术月刊,2007,39(7):12-17. 被引量:8
-
2肖复兴.易中天现象是学者的僭越吗?[J].北方音乐,2006,26(9). 被引量:2
-
3朱维铮.“国学”答问[J].书城,2007(9):5-11. 被引量:7
-
4杨煦生.为何迂回 何从进入 汉学的范式迷宫[J].博览群书,2007(5):7-9. 被引量:1
-
5林岗.荷马问题:一个西方学术史的故事[J].文化遗产,2008(4):68-73. 被引量:4
-
6龙协涛.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访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2):83-91. 被引量:18
-
7黄卓越.走向内在研究的国学[J].中国文化研究,1998(2):14-16. 被引量:2
-
8李宗桂.中国哲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哲学史,1998(1):11-20. 被引量:1
-
9王富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上)[J].文艺争鸣,1997(3):7-22. 被引量:2
-
10知识分子的价值定位[J].文艺争鸣,1995(5):19-28. 被引量:8
引证文献31
-
1曾军,刘晓静.文化镜像与学术奇观——2006年度人文学术热点透视[J].社会科学,2007(1):147-155. 被引量:5
-
2杨赛,任,郜.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J].学术月刊,2006,38(4):155-160. 被引量:1
-
3陈方竞.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中的左翼理论资源(二)[J].鲁迅研究月刊,2006(4):4-11.
-
4陈方竞.“新国学”建构与中国现代文化——关于王富仁先生《“新国学”论纲》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7(1):93-96. 被引量:2
-
5周惠,李继凯.作为文化资源的“国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89-93.
-
6刘玲玲,张倩.同归与殊途——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内涵研究述评[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2):16-20. 被引量:1
-
7刘保亮.论新国学的多元文化视域[J].科学.经济.社会,2009,27(1):18-21. 被引量:2
-
8何辉斌.论西学研究的地位和方法[J].文化艺术研究,2008,1(3):70-79. 被引量:1
-
9刘保亮.新国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5):63-68. 被引量:3
-
10刘保亮.新国学视野下的当代地域文学[J].北方论丛,2009(6):33-3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38
-
1柯子刊.鲁迅翻译的源语研究范式——《日语源语视域下的鲁迅翻译研究》书评[J].外语教育,2020(1):298-302.
-
2宁宝剑.波尔菲利奥斯创制的荷马语文学[J].文化与诗学,2022(2):23-49.
-
3张啸,江昕昕.新文科理念下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改革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2022(1):32-34. 被引量:1
-
4蒋智琴.浅析全媒体背景下国学文化中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J].汉字文化,2024(7):37-39. 被引量:1
-
5刘姝含.传统文化视域下国学经典传播路径研究[J].汉字文化,2023(14):37-39.
-
6黄东旭.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J].人文之友,2019,0(10):253-253.
-
7许娇娜.审美意识形态:走出文学本质论——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反思[J].文艺争鸣,2008(3):80-88. 被引量:4
-
8张一平.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对语言与现实关系的批判和阐释[J].科学.经济.社会,2010,28(1):177-182. 被引量:2
-
9蒋进国.现代写实小说的“异元论战”[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104-108.
-
10赵牧.“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考察[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58-60.
-
1李光斗.人和金钱的关系[J].领导科学,2011(9).
-
2李光斗.人和金钱的四种关系[J].新智慧(财富版),2012(3):67-67.
-
3段万春.简议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J].昆明工学院学报,1995,20(3):76-77.
-
4吴士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讲求信誉?[J].探索与求是,1994(10):44-44.
-
5卢国杰.和谐社会与经济利益分配[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3):25-27.
-
6孙志新,许东.破除地区封锁 建立区域市场[J].经济纵横,1989(5):35-37.
-
7潘相陈,谢凤华.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研究[J].河北财经学院学报,1993,14(5):1-8.
-
8齐康.论“金钱”[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1986,3(1):60-64.
-
9声音[J].视野,2014(13):23-23.
-
10王鹏.《鲁滨逊漂流记》与动态乌托邦[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7):5-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