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新女性》与三十年代上海新闻界风波
被引量:3
出处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8-80,共3页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参考文献6
-
1.[N].《申报》,1935年1月6日第5版.
-
2沈寂编.《中外电影大观》(一)[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版.第484-485页.
-
3.《徐铸成回忆录》[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1-82页.
-
4马光仁.《上海新闻》(1850-1949)[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58页.
-
5.《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
6黄维钧.《中国第一女影星的爱恨生活:阮玲玉画传》[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共引文献26
-
1邵雍.杜月笙与上海抗日救亡运动[J].抗日战争研究,2000(2):118-134. 被引量:10
-
2朱英,魏文享.行业习惯与国家法令——以1930年行规讨论案为中心的分析[J].历史研究,2004(6):124-140. 被引量:17
-
3张仁善.国民党政府《出版法》的滥施及其负面效应[J].民国档案,2000(4):73-78. 被引量:7
-
4张弘.全球化语境的反思和外国文学研究的当下使命[J].外国文学评论,2005(1):100-106. 被引量:2
-
5张长虹.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到国立美术馆的建立——中国近代美术馆问题研究之一[J].美术观察,2005(4):85-89. 被引量:2
-
6张晨阳.《申报》女性广告:女性形象、现代性想像以及消费本质[J].妇女研究论丛,2005(3):58-64. 被引量:22
-
7李鹏飞.论《文汇报》初创时期的新闻操作策略[J].新闻大学,2005(3):38-42. 被引量:1
-
8陈礼茂.论国民政府对中国通商、四明和中国实业三银行的改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3):94-101. 被引量:4
-
9陈礼茂.救济与控制:中国通商、四明和中国实业三行的改组[J].安徽史学,2006(2):56-62. 被引量:2
-
10徐剑雄.近代上海的京剧票友、票房(1911-1949)[J].史林,2006(4):87-104.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14
-
1赵丹.表演探索(续)[J].戏剧艺术,1979(Z1):61-71. 被引量:3
-
2蔡芝尘.追忆阮玲玉——纪念阮玲玉逝世二十二周年[J].电影艺术,1957(2):27-30. 被引量:5
-
3刘宪阁.小报与阮玲玉之死[J].国家人文历史,2012(15):78-79. 被引量:2
-
4谢静.认同危机与“新闻场”的重构——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话语分析[J].新闻大学,2006(3):84-90. 被引量:4
-
5尹倩.中国近代自由职业群体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7(6):110-119. 被引量:21
-
6萧知纬.电影史外史——从民国时期对电影的抗议看民间社会与公共空间的消长[J].当代电影,2008(2):114-119. 被引量:9
-
7陈立旭.职业规范的功能[J].学习与思考,1997(7):19-20. 被引量:2
-
8张勉治,苏涛.善良、堕落、美丽: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女明星和上海公共话语[J].电影艺术,2009(6):107-113. 被引量:11
-
9刘长林,马磊磊.论阮玲玉自杀的社会意义赋予[J].社会科学,2010(5):124-130. 被引量:8
-
10黄旦.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0(4):5-13. 被引量:29
二级引证文献16
-
1胡雪莲.以“社会”之名:陈济棠治粤时期的社会新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9(2):79-86. 被引量:5
-
2朱英,张继汝.政治影响与利益纠葛:民国时期新闻记者的资格界定[J].近代史研究,2014(3):94-110. 被引量:6
-
3李春雷,赖二招.话语体系与职业场域:1895—1937年记者群体身份的社会认同——以记者职业化进程为视角[J].新闻界,2015(16):31-35. 被引量:2
-
4孙甜甜.青年记者的职业认同及其社会驱动力之探究[J].新闻知识,2017,0(1):78-80. 被引量:1
-
5胡雪莲.社会新闻:中国社会的“无意识”之力——中国近代报纸社会新闻研究综述与展望[J].学术研究,2017(8):120-127. 被引量:1
-
6陈墨.有关《新女性》:概念框架与群体心理[J].当代电影,2018(2):97-104. 被引量:1
-
7韩晓宁,王军.从业体验与职业志向:新闻实习生的职业认同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5):151-155. 被引量:15
-
8丁汉青,苗勃.网络时代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研究[J].当代传播,2018,0(4):19-23. 被引量:19
-
9付红安,齐辉.晚清民国时期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冲突与调适——从新闻法制的视角考察[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9,21(2):77-84. 被引量:2
-
10古扎丽努尔·吾买尔.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J].传播力研究,2019,3(31):127-127. 被引量:1
-
1印在本书勒口上的书评摘要[J].全国新书目,1996,0(3):8-8.
-
2姬建敏.印象管理与记者的采访之策[J].新闻爱好者,2003(9):45-45. 被引量:1
-
3朱磊.李平:一半是水,一半是火[J].广告导报,2008(11):110-111.
-
4蔡银春.《新女性》的经营理念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5(13):148-150.
-
5闻过.纪念蔡楚生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J].电影艺术,2006(2):132-132.
-
6阚敬侠.意大利新闻界概览[J].新闻三昧,2006,0(3):53-54. 被引量:1
-
7交流短波[J].两岸关系,2000(12):30-31.
-
8西堂.解放前成都的新闻界团体[J].新闻与传播研究,1987(4):112-119.
-
9田中初.规范协商与职业认同——以阮玲玉事件中的新闻记者为视点[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7(2):11-20. 被引量:14
-
10李彤.转变职能 强化服务 促进重庆期刊业进一步做强做大[J].出版视野,2004(4):2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