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临床医药实践》
2005年第5期398-400,共3页
Proceeding of Clinical Medicine
同被引文献11
-
1李言.在医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7):855-856. 被引量:5
-
2张凤莹.几种医学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3):67-68. 被引量:3
-
3王忠海,张凤云.医学生物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利弊谈[J].生物学杂志,2005,22(4):54-54. 被引量:9
-
4尚喜雨,刘鑫.《医学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0):1233-1234. 被引量:6
-
5屈伸,冯作化,孙军,邓耀祖,余从年,王淳本.医学生物学科课程体系融合改革的探索[J].医学与社会,2005,18(10):41-42. 被引量:6
-
6冯亚琴,李达生,蔡章聪.遵循思维过程规律 提高口腔技能实训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9):16-17. 被引量:2
-
7顾克东,张雅青.医学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几点建议[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4):55-57. 被引量:2
-
8王宏梅.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2):240-240. 被引量:5
-
9王竹林,刘曙东.数码显微互动与遗传实验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3):96-98. 被引量:17
-
10[日]全国齿科技工士教育协会(赵军,张宁宁译).全口义齿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二级引证文献11
-
1文晓棠.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黄金分割[J].教师,2011(3):82-82.
-
2周璟,陈凤贞,徐晶心,王凯.全口义齿实验教学中2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比较[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1,21(2):114-117. 被引量:2
-
3蒲铃铃,刘桦.《医学生物实验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30(36):166-166.
-
4白春英,史铁伟.医学生物学教学与教改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9):220-221. 被引量:3
-
5宋桂芹,刘康,陈竹,王婉,陈保锋,章欢,梁素华.医学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8-78.
-
6顾茜平.全口义齿制作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1):67-69. 被引量:3
-
7何勇,李月.高职院校“5W1H”说课设计——以高职全口义齿工艺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250-252. 被引量:1
-
8史勇勇,郝洁.微课教学模式在烤瓷熔附金属全冠实训教学中操作能力的提升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4):32-34. 被引量:2
-
9马加振,韩晓艳,张古泉,王晓慧,秦德川.固定义齿工艺学实训课学生用标准石膏模型的设计与应用[J].医药前沿,2019,9(24):239-239.
-
10胡培,张映月,王晴,王晓慧,刘学蔚,孙允涵,石运芝,韩晓艳.《固定义齿工艺学》实验课用硅橡胶印模模具的设计与制作[J].山东化工,2021,50(3):172-173. 被引量:1
-
1陈文芳.人体解剖学教师与教学媒体[J].解剖学研究,2001,23(2):171-171. 被引量:1
-
2郑唯强,郑建明,王建军.教学媒体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设计及使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0,14(1):44-45. 被引量:12
-
3吴骅.医用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1,3(3):190-191. 被引量:1
-
4康光忠,刘鹏.浅谈医用生物学实验课的设疑[J].赣南医学院学报,1999,19(2):146-147.
-
5胡先明,王希,王敏,罗峰.关于生物学在医学专科教育中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继续医学教育,2003,17(5):44-45.
-
6朴美子.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J].新职教,2000(7):26-26.
-
7郑慧媛,王兰,薛文生,赵璇,石明娟.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用CAI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5,3(2):66-66.
-
8张帆,岳凤珍.成人医用生物学教学改革浅谈[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1999,1(2):14-14.
-
9黄志芳,李红娟,杨红樱,夏利灵.虚拟现实技术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浙江医学教育,2012,11(3):17-19. 被引量:7
-
10李永全,周汝滨,郑克勤,潘超仁.医用生物学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的相关性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8,16(4):388-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