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银行史研究综述
被引量:8
Summary of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Banks since 1980
出处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2-282,共31页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参考文献89
-
1吴秀霞.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银行体制的确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4):54-56. 被引量:4
-
2杜恂诚.北洋政府时期华资银行业内部关系三个层面的考察[J].上海经济研究,1999,11(5):66-71. 被引量:4
-
3吴景平.上海银行公会改组风波(1929—1931)[J].历史研究,2003(2):107-122. 被引量:10
-
4李一翔.传统与现代的柔性博弈——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银行与钱庄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2003,15(1):73-79. 被引量:10
-
5吴景平,王晶.“九·一八”事变至“一·二八”事变期间的上海银行公会[J].近代史研究,2002(3):121-145. 被引量:12
-
6吴景平.从银行立法看30年代国民政府与沪银行业关系[J].史学月刊,2001(2):78-87. 被引量:18
-
7薛念文.1927-193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农贷活动[J].民国档案,2003(1):39-43. 被引量:15
-
8金研.关于金城银行的若干史料——旧中国民族资本金融业典型调查[J].学术月刊,1962,6(10):30-38. 被引量:1
-
9刘慧宇.孔祥熙与中央银行的发展[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5):59-64. 被引量:1
-
10姜宏业.革命根据地发展时期银行事业概述[J].近代史研究,1985(1):53-67.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660
-
1杜恂诚.北洋政府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中断[J].历史研究,1989(2):24-37. 被引量:2
-
2千家驹.舊中国发行公债史的研究[J].历史研究,1955(2):105-135. 被引量:14
-
3林地焕.30年代的金融环境变化与中国钱庄业的更生[J].贵州社会科学,1999(1):86-93. 被引量:11
-
4杜恂诚.民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J].中国社会科学,1998(3):184-195. 被引量:36
-
5洪葭管.张嘉璈与中国银行[J].近代史研究,1986(5):84-108. 被引量:5
-
6姚会元.江浙金融财团的三个问题[J].历史档案,1998(2):113-120. 被引量:7
-
7黄立人.四联总处的产生、发展和衰亡[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2):46-67. 被引量:25
-
8姜铎.略论旧中国三大财团[J].社会科学战线,1982(3):186-199. 被引量:9
-
9徐鼎新.旧中国上海银行的经营管理[J].学术月刊,1981,13(9):23-28. 被引量:3
-
10邢建榕.“四·一二”前后的陈光甫与蒋介石[J].史林,1988(1):91-96. 被引量:2
共引文献354
-
1杨富城.浅析四川银行业的发展(1937-1946)[J].时代金融,2021(6):42-43.
-
2郭骥.孙中山与佑尼干及其藏书关系的研究[J].近代中国,2024(1):22-41.
-
3苗书迪.战时经济背景下农贷政策的外部冲击与绩效分析[J].近代中国,2022(2):228-247.
-
4周育民.亲历八十年沧桑,心系两世纪风云——记中国金融学术界泰斗洪葭管先生[J].近代中国,2021(1):413-430.
-
5石涛.从农贷竞争到农贷联合:中华农业合作贷款银团述论[J].近代中国,2020(2):134-156. 被引量:1
-
6郎旭华,冒佩华.中国共产党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的独特优势-基于百年金融治理经验和逻辑的思考[J].财经研究,2021,47(11):4-19. 被引量:7
-
7兰日旭,李昆.近代中国银行监管体系探析——基于政府与银行公会的视角[J].财经研究,2021(1):124-134. 被引量:1
-
8徐盈.浅析废两改元[J].广东经济,2017,0(6X):99-101.
-
9潘健.论立法变革对近代中国中央银行的影响[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2):94-102. 被引量:4
-
10张根福,吴月芽.抗战时期西部地区银行地域分布的变化与西部开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5):56-61.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117
-
1吴景平.从银行立法看30年代国民政府与沪银行业关系[J].史学月刊,2001(2):78-87. 被引量:18
-
2潘培志.近代中国证券交易所探析[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1(1):39-43. 被引量:3
-
3邹晓昇,黄静.论中国农民银行的农贷运行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4):68-70. 被引量:6
-
4郑会欣.中国建设银公司股份的演变[J].历史研究,1999(3):95-113. 被引量:3
-
5汪敬虞.近代中国金融活动中的中外合办银行[J].历史研究,1998(1):31-51. 被引量:8
-
6郑仁木.民国时期证券业的历史考察[J].史学月刊,1998(3):99-105. 被引量:8
-
7宋士云.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股票市场[J].齐鲁学刊,1998(5):87-90. 被引量:9
-
8黄立人.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J].近代史研究,1997(6):105-138. 被引量:30
-
9孔祥贤.中国银行并非大清银行所改[J].财经研究,1986,12(1):60-61. 被引量:3
-
10刘鼎铭.中央信托局概略[J].民国档案,1999(2):65-68. 被引量:3
引证文献8
-
1徐锋华.交通银行的贷款机制和投资方式(1927—1937)[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4):112-118. 被引量:4
-
2潘晓霞.近十年中国近代金融史研究综述[J].江海学刊,2005(6):148-154. 被引量:4
-
3邓同莉,张华腾.北洋时期美国在华银行业的发展及影响[J].历史教学(下半月),2009(7):48-53. 被引量:1
-
4尹振涛.中国近代证券市场研究述评[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9(3):1-4. 被引量:1
-
5白佳鑫.民国初年的大清银行[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20):32-32.
-
6吴布林.民国时期农贷史研究动态分析[J].求索,2013(9):71-73.
-
7兰日旭,沈泽权.中国近代金融市场主体的变迁:基于金融组织的视角[J].现代金融,2022(7):3-10. 被引量:1
-
8陈俏巧.《交通银行史》述评[J].新闻传播,2016(6X):115-116.
二级引证文献11
-
1徐锋华.交通银行的贷款机制和投资方式(1927—1937)[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4):112-118. 被引量:4
-
2高超群.2008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2):158-167.
-
3王强.近代外国在华企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76-83.
-
4王曼.近30年来民国时期借贷研究综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4(1):91-95.
-
5徐锋华.借贷之间的银企关系与实业发展——以1928-1937年的交通银行为中心[J].社会科学,2012(8):158-168. 被引量:2
-
6郝安生.近代金融史揭示的金融功能与金融发展的关系[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5):45-47.
-
7刘彬,沈忆.浅析统计学在证券期货市场中的应用[J].财经界,2013(17):30-30. 被引量:2
-
8罗丹.对民国时期中国银行业的研究述评[J].商,2013(08Z):60-61.
-
9左海军.近代钱庄业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钱币,2014(3):63-77. 被引量:3
-
10席林,郝慧泽.社会融资结构的历史原因探究[J].现代商业,2015(2):167-168.
-
1《盐阜银行史》出版发行[J].中国钱币,2001(2):77-77.
-
2王文宝.王文宝先生的来信[J].民俗研究,2002(4):83-83.
-
3石建勋.互联网金融创新理论及其对传统金融的挑战[J].探索与争鸣,2014(12):23-25. 被引量:8
-
4本刊编辑部.总结历史 激励未来——《中国工商银行史》编修工作表彰会在北京举行[J].中国城市金融,2009(8).
-
5陈小琼.九一八事变研究综述(1991-2000)[J].江海学刊,2001(5):134-139.
-
6马传德,徐渊.民国二年江、浙地方银行纸币[J].中国钱币,1997(1):45-46. 被引量:2
-
7孙守源.山东抗日根据地地方流通券探踪(下)[J].中国钱币,1999(3):59-62.
-
8佚名.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一段碑文[J].读写月报(高中版),2014,0(12):2-2.
-
9宗潇泳.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问题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4(5X):42-42. 被引量:5
-
10邢建榕.民国银行家唐寿民的一生(下)[J].档案与史学,2003(2):4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