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变迁
被引量:6
The transition of China countryside surplus work force's migration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出处
《特区经济》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0-33,共4页
Special Zone Economy
同被引文献94
-
1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J].地理研究,2001,20(6):645-652. 被引量:412
-
2胡伟略.中国人口流动及“民工潮”若干考察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7(4):53-56. 被引量:5
-
3宋林飞.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J].社会学研究,1996(2):105-117. 被引量:50
-
4魏星,王桂新.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口迁移特征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5):13-22. 被引量:34
-
5王光栋,李余华.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特征[J].统计与决策,2004,20(12):70-71. 被引量:7
-
6摆万奇,张永民,阎建忠,张镱锂.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动态模拟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2):206-212. 被引量:93
-
7章锦河,张捷,李娜,梁琳,刘泽华.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2):293-303. 被引量:195
-
8刘成武,李秀彬.农地边际化的表现特征及其诊断标准[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106-113. 被引量:67
-
9赵涤非.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历史阶段和制约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05(6):12-14. 被引量:6
-
10吴宏宇,姚引妹.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乡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7):35-3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6
-
1刘成武,李秀彬.对中国农地边际化现象的诊断——以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平均状况为例[J].地理研究,2006,25(5):895-904. 被引量:62
-
2新农村建设:“迁出去”和“引回来”——背景[J].人口研究,2006,30(5):32-32. 被引量:7
-
3周长洪,翟振武.农村人口流出特征与经济社会效应——以湖南郴州和株州部分农村地区为例[J].人口研究,2006,30(5):32-39. 被引量:1
-
4杨旸,王同坤,祁秋寅.我国民工流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3(5):1-9. 被引量:3
-
5马雪松.从“盲流”到产业工人——农民工的三十年[J].企业经济,2008,27(5):5-8. 被引量:10
-
6黄玛兰,李晓云,曾琳琳,刘念.工业化进程对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影响——基于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效应检验[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6):206-217.
二级引证文献83
-
1孙铭.耕地抛荒现象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的思考[J].基层农技推广,2024(2):121-124. 被引量:1
-
2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J].人口研究,2007,31(2):30-40. 被引量:172
-
3郑文兵.影响中西部城市人口增长的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7,31(4):77-79. 被引量:2
-
4易清传,易园华,谭洋金.农民工“精英群体”回流建设新农村的研究[J].乡镇经济,2007,23(9):20-22. 被引量:4
-
5任强,傅强,朱宇姝.基于户籍制度的教育回报差异:对工资歧视的再考察[J].人口与发展,2008,14(3):37-46. 被引量:19
-
6陆杰华,肖周燕,顾林枝.2007: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回顾和评述[J].人口研究,2008,32(3):88-96. 被引量:2
-
7黄利民,张安录,刘成武.农地边际化进程理论和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08,24(8):28-32. 被引量:13
-
8李秀彬,朱会义,谈明洪,辛良杰.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6):12-17. 被引量:122
-
9定光平,刘成武,黄利民.惠农政策下丘陵山区农地边际化的理论分析与实证——以湖北省通城县为例[J].地理研究,2009,28(1):109-117. 被引量:27
-
10黄利民,张安录,刘成武.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湖北省通城县为例[J].生态经济,2009,25(6):78-81. 被引量:11
-
1郝枫,赵慧卿.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4(25):32-35. 被引量:3
-
2胡立成.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出路[J].中国老区建设,2004(7):54-54.
-
3王星星.制约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5(7):60-61.
-
4罗晓琴,独娟,熊陈楚.浅谈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商业,2008(33):104-104. 被引量:1
-
5陈昌翠.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商,2013(13):242-242.
-
6纪知明,马亚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法和途径研究[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6(1):27-29.
-
7刘光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户籍制度障碍及对策探讨[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1(9):265-266. 被引量:2
-
8胡俊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比较研究[J].理论月刊,2009(11):169-171. 被引量:1
-
9祁嘉华.“空心村”情况堪忧[J].瞭望,2015,0(34):64-64.
-
10赖学连,胡来华.闽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合理配置[J].农业信息探索,1998(1):2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