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7
Summary on Chinese medicinal cause, pathogenesis and typing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ns and sign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通过对近代名家经验及1997~2004年间有关文献进行分类总结,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其结论是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热毒炽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肝郁血瘀、风湿热痹是临床常见的七个证型,其中阴虚内热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个证型.
作者
曲永彬
范瑞强
机构地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皮肤科
出处
《中医药信息》
2005年第4期11-13,共3页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
综述
分类号
R2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9
参考文献
27
共引文献
478
同被引文献
87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20
参考文献
27
1
顾伯华.中医外科临床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375.
2
时水治,李建生,张志礼.
辨证论治配合金龙胶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3例临床观察[J]
.北京中医,2000,19(3):34-35.
被引量:18
3
范永升.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探讨[J]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5):200-201.
被引量:14
4
史俊萍,史宝印.
分型辨治红斑狼疮的经验体会[J]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4):165-165.
被引量:14
5
周聪和.
51例红斑狼疮辨证治疗分析[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10(1):12-13.
被引量:8
6
禤国维 范瑞强 陈达灿.中医皮肤病临证精粹[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50-156.
7
郑少平.
化斑解毒饮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热毒炽盛证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7(1):3-5.
被引量:12
8
刘长清.
徐宜厚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
.中医杂志,2000,41(8):464-465.
被引量:6
9
季德兵.
滋阴凉血活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260例[J]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1):910-910.
被引量:8
10
陈晓东.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及其证治探要[J]
.中医药学刊,2004,22(4):720-720.
被引量:13
二级参考文献
39
1
陈湘君.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辨证施治[J]
.辽宁中医杂志,1987(4):15-17.
被引量:8
2
刘启刚.
论警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机制[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1(1):54-57.
被引量:9
3
夏培芳.
心理学在警察选拔中的应用[J]
.公安研究,2002(6):66-68.
被引量:2
4
孙凤琴,瞿幸,孙玫,李秀敏.
凉血解毒除湿散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皮肤损害的体会[J]
.中医杂志,1995,36(8):484-485.
被引量:19
5
陈湘君,周时高,苏励,茅建春.
滋阴解毒法为主对SLE免疫紊乱调节作用的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6):257-259.
被引量:23
6
叶任高,张金黎.
狼疮性肾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
.临床内科杂志,1995,12(3):9-10.
被引量:8
7
杨秀清,杜晓泉,祁玲娣.
辨证治疗红斑性狼症[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18(4):10-12.
被引量:4
8
来春荣.
来氏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四十二例[J]
.浙江中医杂志,1995,30(4):158-158.
被引量:12
9
张志礼,安家丰,杨慧敏.
47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分析及治疗观察[J]
.中医杂志,1989,30(9):35-38.
被引量:20
10
实用内科学编委会.实用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77.
共引文献
478
1
贵诗媛,潘静.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21,17(10):154-158.
被引量:2
2
姜春燕,杨岚,周冬梅,张广中,孙丽蕴,曲剑华,王萍,张苍.
张志礼治疗皮肤科重症经验[J]
.北京中医药,2020(8):823-825.
3
王慧莲,周学平.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6):792-794.
被引量:3
4
顾志峰,金鸥阳,孙凌云.
中医药辨证施治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2):28-30.
被引量:1
5
曾敏.
治疗红斑狼疮的中药研究概况[J]
.中药与临床,2013,4(2):62-64.
6
魏基禄,金实.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药治疗研究近况[J]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6):67-70.
7
梅利明.
推拿合复方丹参静脉滴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7例[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5):23-24.
8
苏彩平.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老年人慢性胃炎64例[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5):12-13.
9
李兆福,彭江云.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5):33-36.
被引量:1
10
徐俊,赵国平.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之进展[J]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9):406-408.
同被引文献
87
1
王彬彬,赵志玲,聂晓寒.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J]
.心理月刊,2022(21):235-237.
被引量:6
2
王慧莲,周学平.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6):792-794.
被引量:3
3
叶冬青,胡以松,李向培,黄芬,杨仕贵,郝加虎,尹婧,张国庆,刘慧慧.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环境因素及其与几种趋化因子基因的交互作用[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1):949-953.
被引量:6
4
张广中,王萍,蔡念宁,杨慧敏.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55-56.
被引量:12
5
梁卫,张丽玲,陆燕.
清热化瘀滋阴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bcl-2mRNA表达的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3):157-158.
被引量:7
6
王颖,尉晓冬,宋为民,许爱娥,范永升.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白介素2、白介素10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4(2):63-65.
被引量:7
7
王琦.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被引量:2079
8
刘矗,李伟权.
中医辨证论治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撤减和缓解皮质类固醇激素不良反应的研究[J]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48-1450.
被引量:8
9
孙然,刘学明.
5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辨证分型与抗核抗体谱的关系[J]
.吉林中医药,2005,25(10):7-8.
被引量:12
10
范永升,温成平,吴国琳,李学铭.
解毒祛瘀滋阴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1):667-669.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
7
1
王丽敏,高明利.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治体会[J]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9):1000-1001.
被引量:5
2
吴斌.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近况[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24):57-60.
被引量:1
3
葛文金,曲环汝,苏励.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及评价[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4):1222-1224.
被引量:6
4
孔祥聿,黄琳,李海昌.
伏邪学说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关系探析[J]
.中国中医急症,2016,25(3):384-386.
被引量:4
5
刘茜,谢江琳,王犀子,莫娜,李琛琛,张明英,刘丽娟,陈光星.
肾虚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4):575-580.
被引量:4
6
李水贤,赖春桃,杨柳,谢宝钊.
阶段性正念减压疗法联合八段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尊水平及自护能力的影响[J]
.中外医疗,2024,43(18):153-156.
7
刘瑛琦,李玲,金香花.
探讨44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阴虚质患者的发病率[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0(14):104-105.
二级引证文献
20
1
潘兆兰,何雪玲,詹菁,宋美怡,邓会玲.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合并SLE经验[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5):286-287.
2
曹艳玲,杨仓良.
系统性红斑狼疮近5年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16(5):44-46.
3
薛文娟,冯修高.
滋阴解毒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2):125-126.
被引量:1
4
唐伟杰.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床研究进展[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11):725-726.
5
许善霖.
中医药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思维和方法[J]
.世界中医药,2010,5(6):448-450.
被引量:3
6
李慧慧,吕新亮.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6):4100-4102.
被引量:10
7
邓韬,黄琳,林谋清,戴莉娜.
中医临床路径指导治疗泌尿系结石临床观察与分析[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6):518-521.
被引量:3
8
高弼虎,刘盼盼,于铁,宗成国,吴华.
青蒿鳖甲汤治疗阴虚内热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及对Th1/Th2平衡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3):322-324.
被引量:16
9
刘东武,李睿,姜兆荣,金明秀,于静,高明利.
伏邪致病理论在风湿病领域的应用探索[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5):1078-1080.
被引量:7
10
刘佳,李中宇.
李中宇教授运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4):124-127.
被引量:6
1
逄冰,赵林华,何丽莎,仝小林.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和展望[J]
.辽宁中医杂志,2016,43(5):1107-1109.
被引量:44
2
陈秀妹,赵杜鹃.
支气管扩张中医治法概要[J]
.甘肃中医,2011,24(2):21-23.
被引量:3
3
薛鹏龙,莫日更高娃.
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热痹34例[J]
.内蒙古中医药,1998,17(1):23-23.
4
夏嘉,苏晓.
SLE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自身抗体的关系[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3):618-619.
被引量:2
5
张学锋,杨俊涛,庄敏,赵兴华,解建生.
肝囊型包虫病的CT诊断[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1):54-55.
6
陈炳忠.
68例系统型红斑狼疮中医证型与免疫学指标的关系[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40-41.
被引量:5
7
乔锦秀,张军静,赛丽娜.
中医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村卫生,2016,8(5):79-80.
被引量:3
8
陈洋,李双,翟琳娜.
浅谈肝郁血瘀在糖尿病病因病机的重要地位[J]
.四川中医,2007,25(10):20-21.
被引量:6
9
何英,谢张伟.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2):162-163.
被引量:4
10
柴建平,吴伟杰.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非手术诊治25例疗效报告[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4):427-428.
被引量:4
中医药信息
2005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