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而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则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认为,小城镇建设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并且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形式。
作者
章爱群
章胜勇
机构地区
孝感学院生科院环科系
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出处
《农村经济》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4-96,共3页
Rural Economy
关键词
农村
富余劳动力
小城镇建设
分类号
F291.3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35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4
1
周泽炯.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J]
.农业经济问题,2004,25(11):56-59.
被引量:29
2
王兴合.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7):32-35.
被引量:1
3
刘灵芝.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
.农业经济,2004(6):31-32.
被引量:5
4
方向新,郭桦,裴莉.
进镇农民的现状与小城镇的发展[J]
.南方农村,2004,20(5):10-14.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6
1
吴峰,周发明,赵明.
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43-45.
被引量:3
2
梁德阔.
小城镇经济集聚与扩散动力机制分析[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15(1):86-92.
被引量:5
3
肖万春.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聚集效应[J]
.经济学家,2003(2):37-43.
被引量:32
4
姜长云,蓝海涛.
当前小城镇发展的状况、问题与对策思路[J]
.中国农村经济,2003(1):45-52.
被引量:44
5
吴元波.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聚集与小城镇发展[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2):20-24.
被引量:5
6
董文柱.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的再思考[J]
.中国农村经济,2003(9):65-68.
被引量:24
共引文献
33
1
钟建辉,刘小平.
改善进城环境 拓宽增收渠道——关于对宜春市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和思考[J]
.宜春学院学报,2005,27(S1):67-68.
2
张祯,闫艳林.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
.全国商情,2005(11):69-71.
3
刘存霞.
实施城镇化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J]
.甘肃农业,2005(2):17-17.
被引量:3
4
张燕英.
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J]
.生产力研究,2005(8):46-47.
被引量:5
5
万丽娟.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相应测度[J]
.改革,2005(10):56-60.
6
刘星何,张孝飞.
发展小城镇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J]
.陕西农业科学,2006,52(3):113-115.
7
喻占元.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6,25(2):79-83.
被引量:2
8
陈水英,原淑玲.
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研究[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6(4):27-29.
被引量:2
9
陈文江,李宗尧.
农业供水改革的问题分析与途径研究[J]
.水利经济,2006,24(6):40-41.
被引量:2
10
刘红霞.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J]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17-1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5
1
洪长华.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对策思考[J]
.求实,2005(z1):124-125.
被引量:8
2
黄晓霞.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J]
.南方农村,2004,20(4):4-7.
被引量:5
3
杨正礼.
我国西北地区退耕地植被恢复基本途径与模式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5):37-41.
被引量:6
4
郭映义,申寿昌.
我国西部冷凉气候区蔬菜产业发展战略思考——以青海省东部地区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5):29-31.
被引量:2
5
古丽努尔.沙布尔哈孜,尹林克,热合木都拉.阿地拉.
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5):80-83.
被引量:38
6
李世东,刘霞.
黄河源头高原区和甘蒙高原沙漠区退耕还林区域模式研究[J]
.防护林科技,2005(1):7-10.
被引量:1
7
焦峰,温仲明,李锐.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环境效应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26-29.
被引量:40
8
孔正红,张新时,张科利,宋轩.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经济学意义及其特点[J]
.农村生态环境,2005,21(1):75-79.
被引量:5
9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
.地理学报,2005,60(2):237-247.
被引量:566
10
石敏俊 ,王涛 .
中国生态脆弱带人地关系行为机制模型及应用[J]
.地理学报,2005,60(1):165-174.
被引量:39
引证文献
4
1
张燕.
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6028-6029.
被引量:3
2
鲍锋,孙虎,延军平.
高寒农牧交错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互动模型及应用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0,17(3):196-200.
3
张永中.
解决农民工流动问题的制度性思考[J]
.生产力研究,2011(6):41-42.
4
孙元元,杨刚强,江洪.
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城乡统筹发展[J]
.宏观经济管理,2014(10):33-36.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6
1
陈泽民.
浅谈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本优先投资战略[J]
.大众商务,2010(16):209-209.
2
高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障碍与出路——以河南省淮阳县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3077-3077.
3
黄武刚,陈国胜,高光照,林利迈.
温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9):149-152.
被引量:2
4
成德宁,李燕.
中国小城镇发展研究最新进展综述[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6,27(1):60-65.
被引量:4
5
张晓玲.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下的小城镇转型治理机制研究[J]
.环境经济研究,2018,3(1):150-160.
被引量:4
6
曾志伟,刘彬,方程.
中部地区小城镇空间规划思考——以湖南省为例[J]
.小城镇建设,2020,38(8):61-67.
被引量:4
1
周考斌.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提升劳动职业技能[J]
.当代兵团,2012(14):32-33.
2
韩子强.
民企要发展 内审不可少[J]
.中州审计,2003(10):13-13.
3
卢绍基,施建中.
二00一年乡镇企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情况分析[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2(6):12-14.
被引量:1
4
许光武,戴炳权.
科学认识下岗与再就业问题[J]
.创造,1999,7(12):50-50.
5
尹树博.
浅谈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对策[J]
.经营管理者,2009(21):79-79.
6
柏茂森.
浅谈利用内部审计加强企业风险管理[J]
.时代经贸,2015,13(31):26-29.
被引量:3
7
熊健.
连锁超市物流外包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J]
.中国市场,2007(7):66-67.
8
周海军.
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J]
.青春岁月,2013,0(11):442-442.
被引量:2
9
好平台更重要[J]
.新领军,2013(7):27-27.
10
搞好国有企业大有希望[J]
.瞭望,1997(20):1-1.
农村经济
2005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