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面口合谷收”的红外热像图验证
被引量:
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为验证“面口合谷收”的针灸取穴原则,作者使用红外热像图仪系统进行针刺合谷穴后面部温度变化的测量分析,结果温度明显升高,差别极其显著,且以口唇部位升温最明显。同体对照组(合谷—上肢)、异体对照组(外关—面部)则无此变化。提示合谷穴与面、口部位确有特异的对应关系。临床使用这一原则有其内在依据。
作者
张栋
高惠合
温宝珠
彭悦
魏正岫
机构地区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出处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1-34,共4页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关键词
红外热像图
合谷穴
面部
口腔
分类号
R245.01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10
引证文献
26
二级引证文献
313
同被引文献
310
1
蔡德亨,王云祥,房伟男.
脊髓上行纤维向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位中缝核的投射——Nauta法研究[J]
.神经解剖学杂志,1987(1):23-26.
被引量:3
2
黄红,詹睿,余晓佳,张迪,李为民,丁光宏.
穴位神经阻滞对肥大细胞功能和手针及电针镇痛的不同影响与机制研究[J]
.针刺研究,2009,34(1):31-35.
被引量:27
3
李顺月,张栋,王淑友,马慧敏.
针刺合谷穴对正常人面部温度的影响[J]
.中国针灸,2009,29(S1):57-59.
被引量:17
4
张栋,高惠合,魏正岫,温宝珠.
面部经络现象的红外热像图分析与显示[J]
.自然杂志,1992,15(7):558-558.
被引量:1
5
张栋,高惠合,温宝珠,寿小云.
人体正常红外面部图像和温度分布[J]
.自然杂志,1992,15(5):398-399.
被引量:5
6
张栋,魏正岫,温宝珠,高惠合,彭悦.
面瘫面部红外热像图表现和温度特征[J]
.红外技术,1993,15(2):27-32.
被引量:13
7
刘汉平,沈雪勇,丁光宏,魏建子,邓海平,周钰,赵玲,黄志明,君浩.
冠心病患者劳宫穴红外辐射光谱病理信息研究[J]
.陕西中医,2004,25(7):633-635.
被引量:8
8
原林,姚大卫,唐雷,黄文华,焦培峰,陆云涛,戴景兴,张辉,贺振泉,钟世镇.
针灸经穴的数字解剖学研究[J]
.解剖学报,2004,35(4):337-343.
被引量:76
9
吴青.
中医药结合红外热像仪治疗286例脑供血不足[J]
.上海医学影像,2004,13(3):189-191.
被引量:9
10
原林,钟世镇.
人体自体检测与调控系统(筋膜学)——经络有关的解剖学基础[J]
.天津中医药,2004,21(5):356-359.
被引量:53
引证文献
26
1
李顺月,张栋,王淑友,马慧敏.
针刺合谷穴对正常人面部温度的影响[J]
.中国针灸,2009,29(S1):57-59.
被引量:17
2
陈淑莉,晋志高,景向红,张建梁,蔡红,逯波,蒋瑾,张璐,刘爱红.
“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解剖学基础[J]
.针刺研究,2004,29(3):217-221.
被引量:54
3
陈淑莉,晋志高,景向红,张建梁,蔡红,逯波,蒋瑾,张璐,刘爱红.
电针“合谷”和“四白”穴对大鼠孤束核胃相关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J]
.针刺研究,2006,31(1):46-49.
被引量:6
4
华萍,吕虎,原林,唐雷.
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及其分析[J]
.中国针灸,2006,26(6):407-413.
被引量:31
5
袁永明,陈晓.
红外技术在中医学的运用[J]
.中医药学报,2007,35(1):53-55.
被引量:7
6
张栋,魏正岫,傅卫星,王淑友,王凤玲.
艾灸井穴对目区温度影响的热像图观察[J]
.中医研究,1998,11(1):46-47.
被引量:13
7
宋晓晶,张栋.
针刺合谷与光明穴在面部的红外热像显示研究[J]
.中国针灸,2010,30(1):51-54.
被引量:37
8
朱在波,刘立安(指导).
“面口合谷收”机理浅议[J]
.山西中医,2010(2):61-62.
被引量:8
9
王晓梅,周爽,吴焕淦,丁光宏,刘慧荣.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特定穴红外物理特性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3):474-476.
被引量:13
10
陈冰俊,屈箫箫,张栋,李顺月,宋晓晶,马惠敏.
针灸调整面瘫患者面部穴位温度对称性观察[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5):556-557.
被引量:20
二级引证文献
313
1
熊坚,林国栋,蒋晶,李享,韦淼,王姿雯,齐文川,梁繁荣.
红外技术在针灸领域应用现状和热点可视化分析[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3,25(7):2479-2492.
被引量:3
2
许文昌,李子腾,尹作震,周广达,张风君,于功昌,师彬.
基于数据挖掘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的临床应用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3,25(5):1663-1672.
被引量:3
3
王宇航,温伟隆,王克邪,陈磊,郁超,沈雪勇,应荐.
男性不育患者敷脐治疗前后穴位红外温度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2020(10):152-155.
4
闫平,王世鄂,陈文成,郭凤琴,刘萌,邸丽娟,刘红洁.
^(32)P放射自显影术对家兔经脉循行路线的宏观显示[J]
.解剖学研究,2008,30(6):427-429.
被引量:2
5
黄沾文,黄沾祥.
经络是机体活系统新陈代谢在筋膜间隙形成的水蒸气网[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9):1076-1080.
被引量:7
6
李顺月,张栋,王淑友,马慧敏.
针刺合谷穴对正常人面部温度的影响[J]
.中国针灸,2009,29(S1):57-59.
被引量:17
7
杨爱明,杨宇,余仕汝,高绍阳,张曙.
红外热像仪用于医学中[J]
.红外技术,2004,26(6):97-100.
被引量:8
8
胡翔龙,吴宝华,汪培清.
人体体表经脉循行路线的自然显示[J]
.针刺研究,1993,18(2):83-89.
被引量:45
9
周美启.
关于穴位功能特异性的研究(续二)[J]
.上海针灸杂志,1994,13(1):38-40.
10
韩继霞,毕思文.
数字人体信息获取技术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1):90-93.
被引量:4
1
吴耀持,孙懿君,张峻峰,李艳,汪崇淼.
“督穴导气针法”联合电针治疗血瘀型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
.中国针灸,2017,37(5):467-472.
被引量:56
中国医药学报
198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