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琉球册封使与中国文化传播
被引量:4
The Envoys Bestowed upon the King of Ryūkyū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出处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6-61,共6页
Historical Archives
参考文献24
-
1张廷玉.《明史》卷三二三,《外国传·琉球》[M].,..
-
2赵尔巽.《清史稿》卷五二六,《琉球传》[M].,..
-
3陆容.《菽园杂志》卷七[M].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0、72页.
-
4李鼎元.《使琉球记》卷一[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6页.
-
5夏言.《复议给事中陈侃等进呈使琉球录疏》[A]..《明经世文编》卷二○三[C].,..
-
6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自序,台湾文献丛刊第306种[M].,.第3-4页.
-
7谢肇浙.《五杂俎》卷四[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版.第110-111页.
-
8屠应俊.《送给事中陈君使琉球序》[A]..《明经世文编》卷二三六[C].,..
-
9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四[M].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0-141页.
-
10张学礼.《使琉球记》[A]..《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帙[C].,..
共引文献12
-
1王仲殊.论琉球国“万国津梁之钟”的制作地问题[J].考古,2002(6):75-86. 被引量:4
-
2赖正维.琉球古国华裔儒学大师程顺则[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1):56-62. 被引量:4
-
3赖正维.清康乾嘉时期的中琉贸易[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3):55-63. 被引量:9
-
4柳岳武.明朝时期中、日、琉球关系研究[J].安徽史学,2006(4):25-34. 被引量:4
-
5柳岳武.康乾年间中琉宗藩贸易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6(5):206-212. 被引量:3
-
6冯立军.浅谈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中医药交流[J].历史档案,2007,20(1):65-73. 被引量:4
-
7柳岳武.康乾盛世下中国、日本、琉球三国关系研究[J].人文杂志,2007(3):126-135. 被引量:1
-
8叶长海.琉球演艺初识[J].戏剧艺术,2009(6):31-34. 被引量:1
-
9杨邦勇.明清闽人三十六姓与琉球宗教文化的发展[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3,11(2):182-184.
-
10李金明.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从文化传承看琉球的归属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86-91.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21
-
1谢必震.明清册封琉球論略[J].海交史研究,1991(1):30-42. 被引量:9
-
2于鹏杰.场域:现代社会研究的另一种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62-67. 被引量:10
-
3赵建群,陈铿.明代使琉球“封舟”考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85-90. 被引量:5
-
4方宝川.明清册封使及其从客在中琉关系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110-115. 被引量:12
-
5朱丽静.禅宗与中国和日本的传统艺术审美观[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8(2):35-38. 被引量:4
-
6赖正维.明清时期福州手工技艺在琉球传播与影响[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79-80. 被引量:7
-
7孟庆利.日本的美与禅文化[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24(2):52-54. 被引量:7
-
8赵爱芹.服饰文化与琉球社会[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7):94-96. 被引量:1
-
9许苏明.文化场域、文化资本与中国近现代精英流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6):78-83. 被引量:8
-
10朱卫新.汉字与汉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J].东北亚论坛,2007,16(1):128-128.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10
-
1陈仁芝.浅谈传承而来的“复古”——论中国服饰元素之蓝印花布的传承复兴[J].青春岁月,2011,0(12):28-28. 被引量:1
-
2徐博蕴.蓝染在日本的传承[J].纺织报告,2018,37(8):64-68. 被引量:4
-
3刘群,宋玉凤.蓝染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契合[J].染整技术,2020,42(9):59-62. 被引量:7
-
4薛彦乔.明册封琉球副使王士桢为杨元山所撰墓志铭考释[J].武夷学院学报,2021,40(1):7-12.
-
5雷茜,王婷,索雯笛,周菲菲.论明代江苏漆器、陶瓷、织绣的对日交流[J].大众文艺(学术版),2022(6):185-187.
-
6赵宇,刘瑜.“去武图存唐社稷,安刘复睹汉衣冠”--从清代《万国来朝图》中安南国使臣着明制常服谈起[J].海洋史研究,2023(1):49-67.
-
7李昀涵.近二十年来明代服饰研究综述[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3):65-72. 被引量:1
-
8杜赛楠.东海海域移民对汉文化在海外的重构与影响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43(9):91-94.
-
9赵婷.异文化语境下闽人三十六姓民俗文化记忆研究[J].福建史志,2023(5):36-41.
-
10李健.洪武朝颁赐琉球中山印章探赜——兼论明朝对琉球的塑造与海洋治理[J].东岳论丛,2024(5):66-76.
-
1刘庆.千年兴衰言难尽[J].环球军事,2013(11):6-9.
-
2王国忠.教育改革应解决“八轻八重”[J].创造,2010,18(6):56-58.
-
3张云鹏.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34-36. 被引量:10
-
4王子荣.大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其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J].大理文化,2002(5):52-55.
-
5郭振东.华侨华人在世界的分布及发展[J].八桂侨刊,2005(2):52-52. 被引量:1
-
6琉球群岛往事[J].共产党员(下半月),2010(12):47-47.
-
7林中威.华人移民对中国文化传播的贡献[J].海峡教育研究,2015(4):63-69. 被引量:1
-
8赖奕佑.与那国岛做军事要塞还是交流特区[J].东北亚论坛,2015,24(3):114-126. 被引量:1
-
9李长才,石平.钓鱼岛:波澜再起[J].河北党风,2003(3):47-49.
-
10张博闻.冲绳的长寿神话[J].健身科学,2013(2):4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