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的发展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
19
Developmemt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bial screening and culturing techn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微生物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种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菌株进行改造,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本文介绍了微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概况。
作者
张彭湃
机构地区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5,共3页
Biology Teaching
关键词
菌种选育
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
代谢控制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
微生物菌种
选育技术
遗传学原理
微生物育种
育种技术
分类号
G634.91 [文化科学—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3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55
同被引文献
343
引证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88
参考文献
4
1
胡卫红,陈有为,李绍兰,魏蓉城.
激光辐照微生物的研究概况[J]
.激光生物学报,1999,8(1):66-69.
被引量:34
2
杨生玉,卫军,刘宇鹏,沈永红.
双向复合磁场在诱变育种中增变作用的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2003,30(5):82-86.
被引量:11
3
伍时华,方杰,陈宁.
L-亮氨酸高产菌的代谢控制育种[J]
.生物技术通讯,2001,12(3).
被引量:12
4
高先富,高年发.
丙酮酸高产菌育种原理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2003,23(1):33-35.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53
1
刘兴荣,赵莉,刘培漫,郭秀英,刘向国.
L—亮氨酸Schiff碱的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J]
.氨基酸杂志,1994,16(2):9-11.
被引量:6
2
张素珍,陈琦,郑翠凤,苏干兴,张德安,刘辉凯.
L-亮氨酸发酵的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1989,16(5):264-267.
被引量:5
3
刘兴荣,刘培漫,郭秀英,赵莉,刘向国.
L-亮氨酸Schiff碱Cu(Ⅱ)、Ni(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5,17(1):1-2.
被引量:8
4
邵继智.
支链氨基酸的生化与营养[J]
.氨基酸杂志,1990(2):23-35.
被引量:28
5
王浩.
腈水合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特性研究[J]
.微生物学杂志,1996,16(4):12-17.
被引量:7
6
Gescort J, Oubina A, Ana P, et al. Cauxent Microbiology, 1995, 30 (3) : 177 ~ 182.
7
Nagasawa T, Yamada H.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1990, 162 (7) : 1441 - 1444.
8
Asano Y , Yasuda T , Tani Y , et al. Agric boil Chem, 1982, 46 (5): 1183-1189.
9
Zhang Lingqi,中国激光,1998年,25卷,1期,91页
10
Yang Shengli,激光生物学,1997年,6卷,2期,1071页
共引文献
55
1
许激扬,肖海蓉,岳小飞.
半导体激光和紫外线对辅酶Q_(10)产生菌的复合诱变效应[J]
.华西药学杂志,2008,23(2):164-166.
被引量:3
2
谢兰香,沈加彬,罗磊,施碧红,施巧琴,黄祥峰,吴松刚.
L-异亮氨酸产生菌的选育[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3,35(4):60-63.
被引量:1
3
晓青.
气缸垫烧蚀的原因及预防[J]
.汽车维修,2005(1):54-55.
4
刘建军,赵祥颖,田延军,李丕武,张家祥,刘丽萍,韩延磊,马春玲.
L-亮氨酸的应用及其生产菌的育种思路[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4,26(4):49-52.
被引量:7
5
林燊,庄惠如,高汝承,陈荣,郑梦思.
激光辐照对不同饵料微藻生长的影响[J]
.应用激光,2005,25(3):193-196.
被引量:7
6
王瑞霞,刘红彦,刘玉霞,王泽云,李洪连.
枯草芽孢杆菌B-903菌株的诱变选育[J]
.微生物学通报,2005,32(5):10-13.
被引量:12
7
翁连进,杨欣,甘林火,韩媛媛,王士斌.
邻二甲苯-4-磺酸从猪血粉水解液中沉淀提取L-亮氨酸的工艺[J]
.化工进展,2006,25(4):439-443.
被引量:2
8
崔艳红,李培庆.
新型诱变源及其在微生物育种上的研究进展[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33(4):5-9.
被引量:4
9
王昆林,张金良,王莹.
激光和高压均强电场诱变育种研究——激光和高压均强电场辐射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J]
.应用激光,2006,26(3):198-200.
被引量:7
10
由媛,王芬,戴玉聪,全丽,刘月英.
激光诱变株啤酒酿造酵母JY2-2的选育及其中试[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5):713-716.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343
1
赵秋敏,陈月华,蔡峻,卢伟.
一株产几丁质酶、抑真菌的侧孢芽孢杆菌[J]
.中国生物防治,2006,22(S1):42-46.
被引量:19
2
李伟杰,姜瑞波.
侧孢短芽孢杆菌X10拮抗物质的提取和特性分析[J]
.生物学杂志,2006,23(5):16-19.
被引量:12
3
彭帮柱,岳田利,袁亚宏,王丽威.
酵母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J]
.西北农业学报,2004,13(1):101-103.
被引量:24
4
董立,孟庆芳,刘大群.
农用抗生素高产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z1):180-183.
被引量:5
5
虞丹,郭红云.
酸性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合成马来酸二乙酯[J]
.工业催化,2009,17(8):62-65.
被引量:6
6
王建玲,路福平,杜连祥.
微生物育种实验改革探索[J]
.中国轻工教育,2004,7(1):25-26.
被引量:4
7
何强泰,张李杨.
大型真菌原生质体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17(4):47-50.
被引量:6
8
高璇璇,汪建明,卢星达,马晓蕾,乔长晟.
高产普鲁兰多糖的出芽短梗霉的诱变育种[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13,24(S1):45-49.
被引量:3
9
唐伟,孙军德,张翠霞.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菌种选育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2004,24(4):42-45.
被引量:11
10
郭峰,程新,陈其亮,涂国全.
梅岭霉素产生菌的微波诱变[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4):608-610.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9
1
孟国庆,陆震,赵林,刘新利.
Genome shuffling育种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2):6-11.
被引量:4
2
黄玉杰,杨合同.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菌的改良技术及产业化[J]
.山东科学,2006,19(6):35-39.
被引量:2
3
丁朋晓,杨季芳,谢和.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其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J]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3):139-141.
被引量:7
4
张建萍,李春光,张正波,余柳青.
禾长蠕孢菌的紫外诱变改良和除草活性评价[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15(3):489-495.
被引量:5
5
彭燕,李戈,陈秀贤,曾会才.
抗生素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2007,23(5):34-38.
被引量:11
6
申泰铭,解庆林,李艳红,张露文.
物理诱变育种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发展及运用[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6):53-55.
被引量:3
7
张建萍,李春光,耿锐梅,张正波,余柳青.
除草微生物禾长蠕孢菌的紫外诱变改良[J]
.浙江农业学报,2008,20(5):372-375.
被引量:3
8
张作阳,田沈,孟繁艳,闫飞,李丰田,杨秀山.
基因组改组及其在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乙醇发酵菌种选育中的应用展望[J]
.微生物学通报,2009,36(6):900-904.
被引量:2
9
黄丽华,胡超,左斌,谢达平.
高产γ-氨基丁酸酵母菌株的亚硝基胍诱变选育[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6):1106-1109.
被引量:9
10
张敏,胡晓,万津瑜,雷欣雨,赵丹萍.
高产几丁质酶的枯草芽孢杆菌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279-283.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
88
1
鹿桂花,陈恒雷,吕杰,曾宪贤,张军.
食用菌原生质体技术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2008,18(1):87-89.
被引量:11
2
耿锐梅,傅扬,张文明,张建萍,余柳青.
麦根腐平脐蠕孢和薏苡平脐蠕孢防治稻田稗草的生物活性和安全性[J]
.中国水稻科学,2008,22(3):307-312.
被引量:4
3
童晓茹,王学翠,温学森,杨德奎.
植物叶片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J]
.山东科学,2008,21(1):41-46.
被引量:12
4
杜茜,李启云,徐文静,赵洪锟,董英山.
农业微生物源杀菌剂及其遗传改良研究进展[J]
.中国植保导刊,2008,28(7):11-14.
被引量:1
5
高兴强,黄运红,戴菲,付学琴,龙中儿.
热效应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J]
.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0):1592-1595.
被引量:5
6
董怡华,胡筱敏,尚进,李亮,冯钟敏,姜中佳.
一株2-氯苯酚降解菌的紫外诱变研究[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9(5):55-59.
被引量:3
7
贺应龙,熊兴耀,苏小军.
五碳糖发酵生产乙醇的菌种研究进展[J]
.中国酿造,2010,29(4):8-11.
被引量:9
8
屈二军,李辰曦,李文建,冯振,陈兰英.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Aspergiilus oryzae Protoplast[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11(3):9-10.
9
宋赵依,金雪菲,张文婷,宗兆锋.
原生质体融合提高非致病性尖镰孢Fo47抗药性[J]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1):170-173.
被引量:2
10
胡超,黄丽华,左斌,谢达平.
酵母产γ-氨基丁酸发酵培养基的优化[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3):482-484.
被引量:6
1
单尹珮.
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的发展和研究[J]
.北京农业(下旬刊),2013(A11):3-3.
被引量:4
2
赵超敏,车振明.
工业有益微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9(2):172-174.
被引量:9
3
张长宪.
作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类[J]
.西北农业学报,1996,5(3):83-86.
被引量:6
4
杨光华.
脱毒甘薯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07,27(2):25-25.
被引量:9
5
王春元.
金鱼品种的提纯与复壮[J]
.中国观赏鱼,2008(2):11-14.
6
何花榕,杨惠杰.
水稻细胞突变体离体筛选的研究概况[J]
.福建稻麦科技,1993,11(3):53-57.
7
李玉春.
是基因重组还是染色体变异[J]
.中学生物教学,2009(5):33-33.
8
郑重谊,谢达平,谭周进,肖克宇,李雨虹.
影响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因素[J]
.湖南农业科学,2006(4):35-38.
被引量:20
9
马晓东.
杂交稻制种的花期预测和调节[J]
.种子科技,1991,0(1):34-36.
10
孙祎振,张培忠,刘玉芬.
糯玉米的育种目标及育种策略[J]
.作物研究,2004,18(1):52-54.
被引量:9
生物学教学
2005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