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思想教育研究》
2005年第8期22-23,44,共3页
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13
-
1纪秋发.网络游戏的价值与青少年保护[J].当代青年研究,2004(4):32-36. 被引量:18
-
2刘孝群.网络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11):112-113. 被引量:5
-
3王梅仙.论当代大学生网络人格培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2-45. 被引量:13
-
4陈明龙.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88-89. 被引量:11
-
5王爱平.网络人格对高校德育的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05,26(2):44-46. 被引量:7
-
6杨文娇,周治金.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感觉寻求人格特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6):69-73. 被引量:35
-
7苏燕.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探讨[J].石油教育,2005(5):71-74. 被引量:6
-
8廖传景,李培芬.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与人格特质变化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1):70-73. 被引量:18
-
9PatriciaWallace.互联网心理学[M].谢影,苟建新翻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98-199.
-
10陶然.网络传媒对大学生信息获取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分析[J].中华传媒网,2006-01-06.
-
1单常艳,王俊光.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党员和谐道德人格建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5X):4-5. 被引量:3
-
2孙淑萍.网络视阈下大学生和谐道德人格的建构[J].考试周刊,2008,0(27):114-115.
-
3周元明.关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08(9):57-58. 被引量:4
-
4胡慧.思想品德教学的应然追求与策略[J].教师,2011(20):15-16.
-
5赵琼.网络教育:大学生和谐道德人格建构的新平台[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11-13. 被引量:2
-
6杜修望,彭兴富.论高校党员教师和谐道德人格[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3):115-117.
-
7周爱平,计颖.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结构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3):25-28. 被引量:3
-
8韩卫涛.构建新型语文课堂的几点尝试[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0(3):170-170.
-
9张麒麟.语文教学应多点切入实施美育[J].阅读与鉴赏(教研),2008(9):5-6.
-
10陈玉茜.新课标启示录:完善个体人格——作文教学路在何方?[J].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2):6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