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亚里士多德的技术制作“四因说”思想
被引量:
11
Aristotle's "Four-causes-theory" of Technical Pro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亚里士多德技术制作四因说思想是存在的,包括技术制作的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四个方面。论文探讨了亚里士多德技术制作四因说的基本内容,并作了简要的评论。
作者
夏保华
机构地区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
出处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8-81,共4页
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基金
江苏省"十五"社科基金项目"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的哲学研究"(04ZXB01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技术制作
四因说
分类号
N02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25
同被引文献
109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34
参考文献
9
1
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414.
2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37、460、234、52.
3
杨适.哲学的童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671.
4
王子嵩.希腊哲学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56.
5
潘知水.
论主体本质为形式因——兼析马克思的“对象化-主体化/生产-消费”系统[J]
.哲学研究,1992(12):25-31.
被引量:7
6
W Hood. The Aristotelian Versus the Heideggerian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Technology[ A ]. In : C Mitcham, M Robert.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C ].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3. 348.
7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66、163、164、146、28、208、29.
8
加勒特·汤姆森 马歇尔·米纳斯.亚里士多德[M].北京:中华书局,2002.3..
9
A Feenberg.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e: Heideggerb Aristotle [ J ]. http ://www - rohan, sdsu. edu/facuhy/feenberg.
共引文献
125
1
陈多闻,汪姿君.
人工共情何以可能?——当代新兴人工共情技术形成原因的理论探赜[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3,40(3):93-99.
被引量:3
2
杜宴林.
当代中国法学人才理论思维的培养[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2,40(4):36-50.
被引量:10
3
倪钢.
波哥曼(Albert Borgmann)技术哲学思想初探[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1):8-11.
被引量:4
4
倪钢,陈凡.
信息技术与意义的嬗变[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4):41-44.
被引量:1
5
罗玲玲,于淼.
浅议工程技术活动中的设计哲学[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157-162.
被引量:7
6
王大洲.
在工程与哲学之间[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7):38-41.
被引量:9
7
张景荣.
论以和谐为主题的矛盾思维[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8):7-13.
被引量:5
8
万长松,曾国屏.
“四元论”与产业哲学[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0):43-46.
被引量:21
9
沈珠江.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平衡[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5,24(3):1-4.
被引量:1
10
张秀华.
工程的生存论特性[J]
.理论探讨,2005(6):39-42.
同被引文献
109
1
胡好,王柳庄,彭圣芳.
参数化设计在首饰个性化定制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
.装饰,2020(11):128-129.
被引量:11
2
潘知水.
论主体本质为形式因——兼析马克思的“对象化-主体化/生产-消费”系统[J]
.哲学研究,1992(12):25-31.
被引量:7
3
谢应瑞.
评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3(1):102-107.
被引量:3
4
柳芳.
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J]
.教育研究,1997,18(5):28-31.
被引量:17
5
叶侨健.
系统哲学探源──亚里士多德“四因说”新透视[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5(4):26-31.
被引量:14
6
程亚文.
“技术乌托邦”的迷幻[J]
.粤海风,1999,0(3):52-54.
被引量:3
7
冯溪屏.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述评[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2,8(6):1-7.
被引量:3
8
江畅.
论本体论的性质及其重建[J]
.哲学研究,2002(1):24-30.
被引量:20
9
吴国盛.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J]
.求是学刊,2004,31(6):33-40.
被引量:76
10
王楠,王前.
“器官投影说”的现代解说[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2):1-4.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11
1
陈多闻,汪姿君.
人工共情何以可能?——当代新兴人工共情技术形成原因的理论探赜[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3,40(3):93-99.
被引量:3
2
雷德鹏.
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技术观点[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24(6):80-83.
被引量:2
3
赵慧臣,张舒予.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技术制作思想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启示[J]
.电化教育研究,2010,31(1):31-35.
被引量:6
4
包国光,赵墨典.
亚里士多德技术制作思想探析[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551-557.
被引量:2
5
李三虎.
技术实体理论归置[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12):1-10.
被引量:1
6
赵墨典,包国光.
古希腊自然的循环性与亚里士多德的技术观[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46-49.
被引量:1
7
尚智丛,闫奎铭.
“人与机器”的哲学认识及面向大数据技术的思考[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2):24-28.
被引量:5
8
陆群峰.
转基因技术之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分析[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39(5):98-106.
被引量:3
9
刘建.
人与机器的张力:教育装备价值功用的哲学思考[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9-88.
被引量:11
10
李仕华,王修山,吴姸,何伟.
论施工活动[J]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2(1):81-86.
二级引证文献
34
1
刘海龙.
“如吾所造”的生命:合成生物的存在论形态探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3):110-115.
被引量:1
2
丁大尉.
大数据时代的科学知识共生产:内涵、特征与争议[J]
.科学学研究,2022,40(3):393-400.
被引量:11
3
陈多闻,汪姿君.
人工共情何以可能?——当代新兴人工共情技术形成原因的理论探赜[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3,40(3):93-99.
被引量:3
4
闫守轩,佟金泽.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学情感的价值、特征及培育[J]
.教育科学,2023,39(5):31-36.
被引量:4
5
付达杰.
示范性高职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问题与对策[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1(6):33-35.
被引量:1
6
文洁.
高校图书馆自建资源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1):201-203.
7
文洁.
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的“四因”研究[J]
.情报探索,2012(4):31-33.
8
杨九民,李媛,王曦.
图式理论指导下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实践——以“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2(5):78-82.
被引量:5
9
包国光,赵墨典.
亚里士多德技术制作思想探析[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551-557.
被引量:2
10
李宏.
论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的互动共生及其价值[J]
.哲学动态,2015(10):101-105.
1
张凯.
浅议“四因说”对文学本质观的影响[J]
.文教资料,2012(14):31-32.
2
陈治国.
论海德格尔的“四重体”观念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5):20-24.
被引量:3
3
王秀华,陈凡.
亚里士多德技术观考[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4):86-88.
被引量:5
4
王德伟.
试论人工物的基本概念[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5):44-48.
被引量:7
5
王玉峰.
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一种思考[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37(3):138-144.
被引量:3
6
王佩琼.
技术,“逃避死亡”而非“追求完善”——两种技术演化目的因及其技术史观的比较研究[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26(4):57-62.
7
乔瑞金,张秀武,刘晓东.
技术设计: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论域[J]
.哲学动态,2008(8):66-71.
被引量:13
8
阴训法,陈凡.
论“技术人工物”的三重性[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7):28-31.
被引量:17
9
邓南海.
生命之可能性的先验根据:作用因与目的因——康德的生命科学方法论思想研究[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9(2):25-31.
被引量:3
10
李东.
目的论的三个层次[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19(1):20-25.
被引量:7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